冉景丞,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贵州省省管专家,人与生物圈中国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标准委员会委员。
30多年来,他从事保护和研究生物多样性,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演讲、讲座、自然课堂、研学旅行等方式开展上百场主题活动,组织编写出版《物种100·贵州智慧》《水墨黔乡66个贵州生态地标》等科普书籍,动员更多人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行业中来。
2022年6月,冉景丞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选的“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
冉景丞是一位资深的生态保护者。“动植物充满了智慧,这些年来,在它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深刻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事实上,他在生态保护这条道路上,已经走过30余载。“还会继续走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冉景丞语气坚定地说。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55岁的冉景丞又出发了,带着科研团队前往梵净山寻找和观察金丝猴。
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黔金丝猴,2020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为加强对黔金丝猴的保护工作,冉景丞自2021年开始便带领团队去到了梵净山的大山深处,去寻找、观察黔金丝猴的生活轨迹。
“如今,贵州梵净山国家公园已经获得批准建立。”冉景丞思考的问题颇多:“在梵净山,黔金丝猴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它们与环境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黔金丝猴作为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为什么只在梵净山有分布?为什么又处于濒危?它的致危因子是什么?这些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也是近期正在研究的。”
在大山奔走,是冉景丞的日常。事实上,一年之中,冉景丞大半时间在大山里,“我本来就是来自大山,本质上我就是山里人,对大山一草一木皆有感情。”
1968年,冉景丞出生于贵州思南一个小山村。那里的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他在幼小时就对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充满了兴趣。“两岁之前,每当我哭闹,父母便在我面前放上一条柞蚕,我马上停止哭闹,静静地观察它一两个小时。”
从小便对动植物感兴趣的他,高中毕业后填报了一堆生物类的专业,最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
大学毕业后,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他义无反顾选择了当时工作条件还极为艰苦的新成立的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
在极为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冉景丞从最简单的收集标本开始。“从医院捡来一些用过的青霉素瓶,洗干净,用自己仅有的几十块钱工资买一些酒精、之类的防腐剂,开始收集标本。”同时,收集资料,读文献,慢慢琢磨着撰写研究论文。
后来,冉景丞调到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就在去年,到了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无论在哪个地方工作,他的工作都围绕生态保护和研究进行,常年奔走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
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时,为了发现、寻找、研究动植物,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原始森林中度过。“有时候,为了考察动植物资源,在森林里一待就是几个月,吃的是干粮野果,睡的是山洞。”冉景丞回忆说。
为研究贵州地下生态系统,他和团队在威宁、盘州、水城等10多个县市许多地方考察过洞穴,仅在荔波县就考察测量了近50个洞穴。
功夫不负有心人。冉景丞和团队在贵州的洞穴里发现两种新的鱼类,命名为巨须金线鲃、南丹盲高原鳅。还发现两栖类新物种——茂兰瘰螈,以及几种盲行步甲。这些新的发现,都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
野外工作,忍受寂寞。1992年到1997年,为了弄清大型猫科动物的情况,冉景丞在遵义赤水习水一带做调查,曾有一次,一个人在野外连续待了四个多月,每天在山里寻找和跟踪动物活动痕迹,以吃干粮度日,将一口牙吃成病牙。进山时还是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出山时已成长发齐肩、胡须飘飘的“小老头”,正是这些付出换来了对那一区域内野生动物活动情况的详细了解。
野外工作,险象环生。1990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与眼镜王蛇相遇,被眼镜王蛇喷毒伤及面部和眼睛,眼睛造成了永久性伤害,视力模糊至今。fun88乐天堂看不清楚人,看书速度也变慢,但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却很敏感,像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牵引,冉景丞依然执着于生物研究。
冉景丞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贵州的生态环境,30多年来,他通过演讲、讲座、自然课堂、研学旅行等方式,他把探索到的新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洒向千家万户——他在威宁草海、绥阳县宽阔水、独山等地开展了上百场主题活动,自2007年起,他累计参与志愿者服务500小时,受教育人群上万余人。
2022年6月,冉景丞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选的“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
当掌叶木的种子快要成熟时,花松鼠会蹲守在树上等待成熟的种子从开裂的果子里面掉出来,成熟一颗搬走一颗。搬走的种子会搬到离母树两三百米远的地方藏在地下,将最好的一两颗种子完完整整的保留,而其他的种子会破坏它们的胚芽,让它们没有办法再发芽,而在饥饿的时候花松鼠再去寻找这些种子,取食种子作为食物。这个时候那完好无损的种子一般已经发芽,它们不会再动它,就像人们种庄稼一样将喜欢的食物种下去,等到今后的收获。
“物种充满了智慧。比如,没到过荔波的游客,对荔波‘石上森林’景观心生向往,但是真正来到了茂兰保护区,由于缺乏相关的自然知识,又看不出所以然,一下子失去了兴趣。”冉景丞认为,真要实现生态旅游,实现自然知识的传播,还需要更好的工具。
“我就想,不如编一本书,将大自然的秘密、物种的生存智慧解读出来,让更多人去认知,唤醒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这就是冉景丞编写科普书籍《物种100·贵州智慧》的缘由。
然而,出版这样的书籍,并非易事。“首先一个地方的代表性物种的筛选就是一个大问题,什么是代表性的物种?”冉景丞意识到,除了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以外,还要考虑一些并不起眼但在生态系统中依然存在重要地位的这样一些物种,同时还要了解物种的生存智慧,以及它的科学内涵。
为编好这本书,经过对物种进行严格筛选后,冉景丞组织专家来讲物种的特征、内涵、智慧以及相关故事,并请文学家用文学语言进行描述。类似上面花松鼠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比比皆是。
2015年《物种100·贵州智慧》出版,反响良好。2019年,《物种100·贵州智慧》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声读物正式在喜马拉雅上线。做成有声图书,传播力更强,传播面更广,通过这样的方式,动员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行业中来。
梵净山,如同一个缩影,见证贵州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的努力,也诠释着生物多样性之于人类的意义。
2月2日,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梵净山》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播出。视频制作精美、口碑爆棚,观众和网友直呼“绝美”,“引人入胜”,瞬间产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冲动。
在纪录片里,“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在树枝间攀援,喜欢热闹的白颈长尾雉呼朋引伴,世界独有的梵净山冷杉在烂茶顶随风摆动,红腹角雉悠然地散着步,“植物大熊猫”珙桐热烈绽放……一幕幕万物和谐共生的图景竞相上演。
梵净山,向来是生态资源的优等生。7000多种生物携手四季更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遗产地、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梵净山的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梵净山,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首当其冲,需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只有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经济财富。
守护梵净山,还需要坚持最朴素的生态智慧。对于生态资源的利用,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资源,就只能是间接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梵净山的生态智慧“养在深闺”,也少有人破坏,反倒为绿色发展预备了高水平的“硬件”,这个“硬件”尤其适于生态旅游。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守护梵净山,你我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制定最严保护措施,也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凡是对生态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
截至目前,贵州已建成湿地公园53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45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市级湿地公园4个。
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贵州湿地植物1454种,云贵水韭、贵州水车前、桫椤等10多种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湿地脊椎动物618种,东方白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等52种鸟类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看!这是我拍到紫啸鸫,远看是黑色,近距离观察,其实是蓝紫色的!”“还有这种嘴尖尖长长叫矶鹬,是一种活跃在湿地的候鸟。”……
冬日时节,贵阳市乌当区头堡河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随着冬季候鸟增多,吸引不少摄影师前来打卡。
“现在,头堡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今天一下午边走边观察,拍到几十种鸟类呢!”摄影师陆小龙告诉记者。
据了解,头堡河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为416.8平方公里,乌当区境内河长9.4公里,流域面积84.5平方公里。
过去,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乌当区东风镇打造的情人谷景区乡村旅游火热起来了。然而,曾经一段时间,头堡河(情人谷河段)下游随处可见的烧烤摊,一度导致垃圾、塑料水瓶等被随意丢入河中,当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近年来,为切实保护头堡河水环境,贵阳市乌当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3.5亿元,启动东风镇片区排水工程建设,完成沿线情人谷景区“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整治,加强沿河生活污水治理,做好常态化监管,还河流水清岸绿。2017年以来,头堡河乌当段水质均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随着头堡河的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流水域拥有较丰富的植物、鱼类与底栖生物,可为不同食性的鸟类提供食物保障,冬季常年能见到凤头潜鸭、赤膀鸭、赤颈鸭等近30种鸟类在此栖息。
日前,省林业局公布了贵州省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名单,贵州省龙林种苗工程有限公司等69家企业上榜。
我省于2020年启动保障性苗圃建设,旨在发挥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的基础保障、社会公益和示范引领作用。所培育保障性苗木主要用于国家和省级重大林业生态工程项目、fun88乐天堂产业示范项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乡村美化绿化、农户“四旁”植树等社会公益用苗。
为规范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建设和管理,经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局于2023年1月10日印发了《贵州省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管理办法》。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经企业自愿申报、林业主管部门逐级审核、专家评审、公示、局长办公会审议,省林业局确定并公布了69家保障性苗圃名单fun88乐天堂。
据了解,目前我省保障性苗圃建设管理采取财政资金订单生产、无偿调配使用模式,即由保障性苗圃利用财政资金,培育保障性苗木fun88乐天堂,并主要由市(州)林业主管部门无偿调配使用。
2月6日一大早,位于六盘水市的六枝化处煤炭地下气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现场已经繁忙起来。
据了解,该项目已实现气化炉2井与3井联通,标志着气化炉构建工作基本完成。同时,项目现场已按计划完成制氧系统、绞车平台基础施工,正在抓紧完成净化系统基础施工收尾工作。
六枝化处煤炭地下气化试点示范项目,是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举措。
该项目是2022年省级重点项目,项目实施对改变煤炭传统开采利用模式、推动煤炭工业清洁低碳绿色革命意义重大。
通过该项目开展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全链条先导性试验和贵州省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关键技术工艺与工程示范,将为未来我省推广应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促进现代能源绿色低碳融合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月5日至2月11日,贵阳市生物多样性巡展在筑城广场举行,开展当天吸引了很多市民参观,尤其是小朋友们对动植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巡展分为自然遗珠、绚丽大地、洞境生灵、山灵水秀、水域奇迹等5大展区,以珍稀特有、陆生、水生、洞穴、生态景观5个场景呈现。其中,自然遗珠讲的是珍稀动植物,绚丽大地是指贵阳范围内出现大多数的陆生普通动植物,山灵水秀是建筑用地景观、水体景观、耕地景观、林地景观等,洞境生灵是少部分的洞穴生物,水域奇迹主要讲的是水里生活的鱼类、湿地植物、虾、螺等。
据了解,2010年以来,贵阳市相关部门开展了种子植物、野生兰花植物、维管植物和部分脊椎动物的物种基础信息调查。
2019年,为进一步全面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底数和变化情况,更好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贵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实施《贵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项目,在全市域范围开展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共计22个专项领域的系统性调查和综合评价工作,该项目属于全国领先、全省率先。截至目前,由省内外12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累计投入专项调查人员9330人次、开展野外调查340余天,完成88个调查单元(乡镇)的野外调查工作。
自2022年6月30日开工以来,绥阳县厨余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各项施工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据了解,绥阳县厨余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占地15.5亩,总投资5500万元,主要采用“预处理+高温热解+固液分离+破碎制浆”等工艺,将厨余干渣有机质制成所需的物料,利用黑水虻进行生物过腹转化,其中废油通过提纯后作为清洁能源生物柴油原料。
利用厨余垃圾饲养黑水虻是一项“生物转化处理工艺”处理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的新技术,黑水虻具有可直接食用新鲜的厨余垃圾的特点,而且具有食谱宽、食量大、容易成活、幼虫营养价值全面、生态安全性高、抗逆性强、对油盐不敏感等优点,被认为是厨余垃圾昆虫处置领域最具产业化前景的生物种类。
研究表明,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可大幅度减少垃圾的体积,控制恶臭气体的排放量;同时,能够减少苍蝇滋生,并有效地消除病原微生物。
厨余垃圾养殖完黑水虻后,可经过筛分得到黑水虻老熟幼虫及虫砂。老熟幼虫富含较高的蛋白质,可用来加工制备高附加值的昆虫蛋白源饲料;筛分出来的虫砂可开发成高附加值的有机肥料。
据介绍,项目预计将在今年5月完工,建成投运后,预计可实现日处理厨余垃圾45吨,年处理16245吨,切实填补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空白,有效提高厨余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生态新闻,从而实现垃圾分类与循环利用终端处理科学有序,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