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自然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乌兰布和、库布其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在此形成交汇之势。
这里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属于我国“自然生态极为脆弱、生态产品极为短缺、生态灾害极为频繁”的“三极”地区。
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乌海人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为了守住黄河生态安全屏障,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持续播绿,为我国干旱荒漠地区的防沙治沙提供了成功范例。
万木葱茏的夏日,在乌海湖上泛舟东望,高耸连绵的甘德尔山映入眼帘。在这座乌海市最高峰上,引人注目的不仅是矗立山顶、巍峨壮观的成吉思汗雕像,还有那自山脚绵延至山腰的“绿色飘带”。
此情此景,老乌海人都会发出一声感叹:乌海能拥有这样一大片绿色,是多么不容易!
乌海是黄河自宁夏入内蒙古的第一站,黄河穿市而过105公里,是流域内少数几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之一。但人们可能想不到,这里自然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乌兰布和、库布其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在此形成交汇之势。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属于我国“自然生态极为脆弱、生态产品极为短缺、生态灾害极为频繁”的“三极”地区。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乌海人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为了守住黄河生态安全屏障,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持续播绿,为我国干旱荒漠地区的防沙治沙提供了成功范例。
千百年以来,乌兰布和沙漠受西北风影响,跨过黄河在乌海市境内严重堆积,导致全市荒漠化面积曾占国土总面积的60%。1976年建市初期,乌海市森林面积只有533.3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0.38%,可以说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基础最薄弱的地区之一。
这些景象和顺口溜,曾是乌海市的真实写照,也是很多老乌海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乌海市不仅风大沙多,而且降水量也极少。据乌海市气象局统计,乌海市年均降水量不足155毫米,平均蒸发量则高达约3000毫米。在这样条件下进行生态建设,“难于上青天”。乌海市退休林业工人王凤森说,在乌海造林,不仅要把水从黄河里一级级提升到山上,甚至还要把岩层凿开,从山下背土添坑。
乌海地处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之间,这两大平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可以说,乌海市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而且还关乎上游宁夏平原和下游河套平原的农业生产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工程师段娜在乌海考察后说,在乌海全方位开展防沙治沙,从源头上治理沙害水患,对于缓减沙尘暴危害,遏制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东侵南移,阻挡大量流沙进入黄河,减少黄河泥沙含量和对下游危害,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和决定性的意义。
作为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重要一环,乌海市立足全国发展大局,自觉担负起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重大责任,全力补上这一薄弱环节。
现实虽残酷,但却未能阻挡乌海人对绿色的追求。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了生存发展,一代代乌海人如梭梭般扎根于荒漠,以其坚韧的品质数十年如一日,为守护母亲河向茫茫沙海宣战,与风沙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
夏日,乌海市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青翠凉爽,游客哪能想到,10多年前,这里沙丘汹涌,寸草难觅。
在2006年以前,这里被叫做白独贵湾,是乌兰布和沙漠跨越黄河进入乌海形成的面积近20平方公里的风积流动沙地。这里冬春季节每遇大风,沙尘弥漫,滚滚流沙从白独贵湾越过甘德尔山直入鄂尔多斯高原,对西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曾经有不少自治区内外的企业和社会团体试图治理白独贵湾,有的甚至与乌海市政府签订了治理协议,但最终都因环境恶劣而放弃。无奈之下,乌海市决定发动林业工人和市民自己治理。
董研生是个林二代,看到家乡饱受风沙之苦,自小他就立下誓言:长大后要像林场工人父亲一样治理风沙。1990年,董研生从乌海市农林技校毕业后到治沙林场工作,并第一个报名加入“青年治沙突击队”,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治沙。当政府要治理白独贵湾时,他又主动要求参战。
当时的白独贵湾一片茫茫沙海,没有路,越野车也进不去。从山下的治沙站到山上的沙区,他和同事要走七八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每次上山,他们都带上午饭和水,一干就是一天,中午吃的是拌着沙子的馒头和咸菜。有时就在沙山上过夜,睡到半夜,大风经常把帐篷刮塌,有时甚至平移三四米。有些人坚持不住,走了。而董研生就像他栽下的樟子松,深深地在这里扎下了根。后来,他索性把家也安在了半山上的治沙站,妻子也辞去工作,专门来这里照顾他。
像董研生这样把大半辈子都献给治沙的,还有今年51岁的治沙工人刘粉梅。从1989年参加工作算起,刘粉梅已是一个有31年工龄的治沙老兵了。
为提高治沙绿化工作效率和进度,她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山上临时搭建的蒙古包里。夏天最热的时候,室内温度超过40摄氏度。“想着以后子孙后代能享受到好的环境,我发自内心的高兴。一定要把绿水青山留在家乡fun88乐天堂!”她说。
在治沙工人的常年坚守下,如今,甘德尔山已披绿2万多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得一派葱茏,正在被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甘德尔山区的绿色变迁是乌海市大力度推进生态建设的集中写照。每年的冬春植树时节,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满山遍野上万人自发组成的植树大军是乌海市最为壮观的景象。他们当中,既有市委书记、市长等乌海市主要领导,更有基层干部和普通市民。甚至80多岁的白发老人也在漫天的风沙中带着七八岁的小孙子参加植树会战。在他们身后,留下了一排排的树坑和一片片在风中摇曳的小树林。但无论风沙有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乌海人改变家乡荒漠化、坚决守住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决心坚定不移,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乌海这片大地上,他们是狂风中永远屹立不倒的真正乌海之林。
多年来,乌海市陆续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海南区环城绿化、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大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这些生态建设工程主要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仅“十二五”期间,乌海市投入造林绿化的资金就达40多亿元,年均投入绿化资金近10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2%。同时,该市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林地承包权流转,将规模化林业企业和专业户纳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实施范围,给予一次性补贴,进一步加大对林业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贷款企业给予财政贴息。
经过40多年的不懈治理,乌海市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有效减缓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的速度,有效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全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遏制,创造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全国第5次(2014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中,乌海市荒漠化面积比上一次清查减少了19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比上一次清查少了108平方公里。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知道,乌海全市面积才1754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乌海市森林面积达到约3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7平方米。乌海市先后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在乌海市,自然降水严重不足,每棵树木都要靠人工浇灌。因此,用水大就成为当地造林成本高的一大难题。过去,供水管网不完善,造林技术不高,直接影响着树木的成活率。
从2009年起,乌海市开始全面铺设节水灌溉系统,坚持植树造林推进到哪里,水利设施就建设到哪里。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乌海,随处可见树根部都有一根滴管,滴灌、喷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起到重要作用。乌海市还引进以色列反冲洗过滤技术和设备,利用黄河水,通过二级提水,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在保证成活率的同时节约了大量水资源。
据多年测定,乌海市滴灌造林年均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0%和80%以上,与过去漫灌相比每亩林地一次灌水量由60吨下降至12吨,节约用水80%。
乌海市积极贯彻落实习关于绿化不搞“奇花异草”的要求,不盲目引进,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地区实情的绿化之路。根据适地适树原则,乌海市从丰富林种树种、优化荒漠生态系统的目标出发,从自然气候条件相近的地区引进樟子松、云杉、沙拐枣、沙木蓼、新疆杨、桧柏等30多个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抗旱树种,开展大面积推广造林。
参考生物植被毯的原理,林业工人创建了简易植被毯边坡造林技术,应用于甘德尔山的山坡绿化,大大降低了成本。“普通植被毯造林成本大约为28元/平方米,而简易植被毯只需7元/平方米,而且效果也很好。”董研生说。
通过在林业生态建设模式和科研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乌海市构建了特有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创造了极端干旱荒漠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年年保持在85%以上的奇迹。
在推进生态建设长远发展中,如何让生态效益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乌海人一直在思考、探索。
在几十年的生态建设中,乌海人摸索发现,乌海市有光照充足、干旱少雨、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等特点,正是种植优质葡萄的绝佳条件。1976年以后,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乌海市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并使种植葡萄逐渐从过去的庭院经济、百姓的小副业变为这座城市的特色产业。
站在位于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的阳光田宇国际酒庄观景平台向四周望去,种植园郁郁葱葱的成片葡萄似绿色海浪般随风涌动,近万亩优质葡萄不仅让荒芜的大地披上绿色外衣,也结出致富的金果,让这里的村民脱了贫,走上致富之路。
多年来,按照“生态、特色、高效、精品”的发展思路,乌海市大力发展以葡萄为主的林果种植业和加工业,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集中连片新建园50亩以上(含50亩)最高补贴达6000元/亩;对葡萄育苗、加工、销售、储运等相关产业,也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所制定的《乌海葡萄标准化体系-A级绿色食品-乌海葡萄标准化生产、贮运技术规程》也在生产中实施和推广。同时,强化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对种植户点对点服务。
随着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葡萄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显现,葡萄酒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如今,乌海市是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在国内,乌海市已成为可与新疆吐鲁番地区相媲美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2016年生态新闻,“乌海葡萄”通过了国家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乌海市拥有葡萄种植面积3.2万亩,品种130多个,年产量超万吨。该市涉及葡萄种植、加工、储藏、流通的企业近40家fun88乐天堂,整条葡萄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多元。生产的葡萄酒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德国、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打造了汉森、吉奥尼、西口风、阳光田宇等驰名中外的葡萄酒品牌。同时通过每年举办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系列活动,乌海市正着力构建“中国·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之都”。
几代人战天斗地,终让沙海变桑田。几十年间,乌海市逐步探索出一条完全符合地区实际的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和林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目前,该市林业和沙产业年产值近7亿元,形成了以葡萄、梭梭、育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基地近10万亩。
生态好了,风沙小了,绿色多了,心情好了。乌海人半个多世纪的绿色守护,既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发挥重要作用,更为城市宜居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绿色依托。(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于海东 郝飚)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