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的媒介环境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进入新时期,把握新闻舆论主动权,积极做好舆论引导与传播工作,是地方党报的重要使命和功能。因此,地方党报不仅要充分发扬党报的新闻报道优势,保持党报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也应积极探索实践、创新环境新闻报道途径,努力做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传播者、记录者以及探路者。
《中国环境报社》原社长许正隆认为,环境新闻是环境事件的科学性、多变性与新闻本身特征的完美结合。美国环境新闻记者迈克尔?弗洛姆认为环境新闻是“一种为公众而写的、有目的的fun88乐天堂、在准确严谨的数据基础上反映环境问题的新闻”。从两位不同国别的环境新闻资深从业者的表述来看,生态环境新闻报道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调查之上,环境问题复杂多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可以说,专业性是生态环境新闻报道的立足之本。正是因为生态环境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新闻稿件中常常存在专业术语多、理念艰涩等难以通俗化表达的问题。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又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受到广泛关注。因此,生态环境新闻报道既要专业、科学,又要通俗、易懂。那么,如何融合专业性和通俗化,是对地方媒体生态环境新闻记者的考验和挑战。不可否认,如今在大部分地方媒体,生态环境跑线记者一般不是环境专业出身,面对艰涩难懂的环境专业术语、理念,难以对其作口语化的解释。对于非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来说,专业术语过多的新闻稿件可读性很差,难以理解,从而削弱了生态环境理念的传播生态新闻。同时,在新媒体大环境下,生态环境新闻的信息内容与获取渠道更加多元,人人都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多元”不仅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影响,对信息传播者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通信工具的升级让新闻记者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但互联网信息庞杂、真假难辨。比如在环境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炒剩饭”的现象,千篇一律的转载与效仿使得新闻信息的大量重叠;有的甚至为了博取眼球,对一些问题进行过分夸大或片面化解读等,混淆受众视听,从而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因此,生态环境新闻记者必须通过对国家战略、国家政策、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把握与精确表达,以严谨且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事实,真实、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问题。而这些政策、知识和数据,记者只能在自己理解、吃透的基础上,翻译成读者看得懂、愿意看的信息,写出通俗易懂、能被广泛传播的报道。
目前,党报媒体中,正面、中性的环境报道依然占绝大多数,报道内容主要以政府工作、政策解读和成果展示为主。作为地方党委机关报,呈现各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做法、成功经验是其功能和使命。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由政府部门主导、媒体响应的采访也占到了大多数。尽管这种形式可以让公众从权威渠道更清晰的了解政府决策、部署,也能够使环境新闻报道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用。但是一些环境报道依然存在“资料化”倾向。这种被动的采访模式fun88乐天堂,也会让记者缺乏主动性和深入思考,习惯于在采访过程中跟随领导听汇报、视察工作,直接将相关部门准备好的资料作为采访素材,从而以偏概全,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地、当时的环境问题。目前,各生态环境部门积极与主流媒体合作,与电视台合作拍摄专题片,与报纸合作开设专栏,专门针对环境督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曝光、追踪、整改报道。公开报道的姿态积极主动,但却存在只谈成绩、淡化问题的趋势,将问题整改行为报道为成绩作为,党报舆论监督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因此,记者在生态环境报道中要带着“问题意识”。看事情带着“问题意识”并不是所谓的“找茬”,只观其外,不思其里,有些问题只会被掩盖得越来越深,不能及时解决,甚至相关部门都无法意识到问题得严重性和重要性。地方党报要将对生态环境新闻的正面宣传和监督报道结合起来,加强舆论监督。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也可以伸长触角,去获取更多来自企业单位、环保组织、环保专家或民众的声音,更全面地展现地方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也能对地方生态环境问题和地方政府决策有更清醒的认识甚至是指导意义。但光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得有“建设心态”。建设心态不仅指提出建设性意见,还包括总结建设性经验。生态环境问题不同于普通问题,异常复杂,与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各方面交织在一起。在破解生态环境相关困境时,往往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阵仗”,其中困难险阻密布、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因此,只要有突破,就是值得总结的经验。笔者曾参与报道湖北省多地探索破解跨界流域治理难题。跨越多个行政区划,一直是河流生态治理的难题。如何克服互相推倭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携手形成流域治理的合力。我们探访了省内多条跨界流域治理情况,解析我省跨流域生态治理的体味与收获,让笔者新闻业务上收获颇丰,稿件本身也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关注。在报道问题的同时,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才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作为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德守望者的媒体人,更应成为社会成长的一束光源。带着“问题意识”去思考现象、找准原因,又怀着“建设心态”去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的建议和意见,就不会让自己迷失在“材料海洋”中,而是抓住事情的本质,切中要害,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报道。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去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党报,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要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重点,既要有大格局,也要有小落点,充分发挥党报优势。首先必须拥有鹰眼俯瞰大地的大格局、大视角,瞄准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决策和部署,从髙处着眼,深度策划。从目前的日常报道来看,己经较为及时全面地反映了全省的环境状况、地方作为,但是深度报道欠缺,不少报道看似是从全省角度来总结,但空有表面数据,缺乏坚实有力的实例支撑。应当从大局出发,多进行实地调研,对一些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报道,再通过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专栏、专版増强传播效果,产生舆论扩散效应,聚焦社会关注。其次,也要从细处着手,立足本土,找到落脚点,创新表达方式,让新闻持续发力,发挥地方党报的责任担当。以一些环保主题日为契机fun88乐天堂,比如中国植树节、环境日、世界水日、保护母亲河日、“地球一小时”等等,策划主题报道,通过开设专栏、专刊、专题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大力度、多视角的宣传报道,形成报道合力。或是从普通人的视野出发,展示当地近几年生态环境变化的成果,体现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贴近民生、有人有事有景有情的软传播,传递生态环境宏大主题的硬内核。
[1]张威:《环境新闻学的崛起及其特点》,《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3期
[2]刘琳琳、黄河:《传统主流媒体环境报道的“变”与“不变”》,《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2期
[3]江昀、蒋芯宇:《环境新闻报道中的困境与出路》,《青年记者》2018年第12期
[4]黄健源:《新时代地方媒体生态环境报道策略》,《中国记者》2018年第9期
[5]蔡柳楠:《探究环境报道与生态文明建设》,《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9期fun88乐天堂fun88乐天堂fun88乐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