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移栽苗龄,秧苗可分为: 小苗 3 叶期以前移栽 中苗 3-4 叶移栽 大苗 5 叶期以上移栽 拔秧移栽 带土移栽 2、秧龄 高产栽培要求秧苗移栽后至少长出 3-4 片叶,再分化幼穗;否则,秧龄太长,稻穗明显变小。 中晚稻:开始穗分化的叶龄余数为 3 左右,因此在本田中应能长出 6-7 片叶。 适宜秧龄:最早—五叶期;最晚—( N-n-1)叶期。 主要由秧龄长短、育秧期温度高低决定。 3、播种量 适当降低播种量,是培育带蘖壮秧的有效措施。 播量(kg/亩)=秧田适宜苗数(万/亩)X 千粒重(g) 发芽率(%)X 成秧率(%)X106 秧田适宜苗数=K/S K 为移栽时秧田的极限 LAI(分蘖滞增叶龄期的 LAI,大于 4,小于 5,可取 4.5。) S 为移栽时平均每株秧苗的叶面积(cm2) (二)种子处理 1、晒种与选种: 晒种 浸种催芽前将种子翻晒 1-2 天,可提高发芽率,并促使种子浸水后吸水均匀,发芽整齐,且可杀菌。 风选、泥水选、盐水选—粒重、粒饱的种子。 2、浸种消毒: 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等:用 1%石灰水或 50%多菌灵 1000 倍液浸种 48 小时(先预浸一天,中间不换水) ; 防治干尖线虫病:用辛硫磷浸种。 早稻浸种 2-3 天,晚稻 1-2 天,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 药剂浸种后的种子要用清水洗净,然后催芽。 3、催芽 催芽的方法有普通催芽,蒸气温室催芽,温床催芽等。各种催芽技术都要求做到: 快— 3 天内催好芽, 齐— 发芽率在 90%以上; 匀— 种芽均匀一致, 壮—芽根比例适当,颜色鲜白,气味纯正。 高温破胸(露白)阶段 时间 谷种上堆或进温室至种胚突破谷壳露白。 操作 浸好的谷种在 45-50℃热水浸泡 2-3 分钟后上堆或进温室,谷温保持在 38-40℃之间,经 10-15 小时,破胸率可达 90%以上。 催芽可分三个阶段: 适温保湿催芽阶段 时间 谷种破胸至幼芽生长达到播种要求。 操作 谷种破胸达 90%以上后,边翻边淋透水,使谷温维持在 28-33℃之间,当根、芽露尖发齐后,降低谷堆厚度至 10-15cm,谷壳现白即淋水, 使谷温维持在 25-28℃。 摊晾淋水炼芽阶段 时间 谷芽催好后 操作 在室内摊放半天左右,以增强谷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育秧方式和壮秧标准 1、育秧方式 根据秧田水分状况分为: 水育秧 水播水育 旱育秧 旱播旱育 湿润育秧 前湿后水(半旱秧田) 水旱育秧 前水后旱(水播旱育) 薄膜保温育秧:是在湿润育秧的基础上加盖塑料薄膜保温。 两段育秧:一般用于秧龄超过 45 天的麦茬稻和后季稻秧苗。 第 1 段为小苗阶段,长至 1 叶 1 心时,带土移入寄秧田 优点:秧苗分布均匀,多蘖、苗壮、生长整齐 寄秧龄短于 25 天,生长优势不明显。 根据育秧设备分为: 硬盘育秧 软盘育秧 双膜育秧 工厂化育秧 硬 盘 育 秧 2、壮秧标准 双 膜 育 秧 底 膜 壮秧生理特点: 发根力强,植伤率低,插后返青快、分蘖早。 发根力—移栽后,发生新根快慢和多少的能力。 植伤率—秧苗在拔秧、移栽过程中和栽后风吹日晒受伤的程度。 碳氮比: 过小,发根力强,但植伤率高(幼龄苗) ;过高,植伤率低,但发根力弱(老龄苗) 。 在秧龄适宜的基础上,壮秧标准有: * 生长稳健,茎基粗扁;叶鞘较短,叶身挺立色青绿;无病虫。 * 根系发达,短白根多。 * 生长整齐,苗体坚实,生长势旺。 * 4 叶以上的秧苗符合叶孽同伸规律。 (四)湿润育秧的秧田管理 水稻从播种到拔秧移栽为秧田期,秧苗生长的过程可分为: 立苗期、扎根期和成秧期三个阶段。 1、立苗期(播种到一叶一心期)
源 (source)是指制造或输出有机物质的组织或器官。 库 (Sink)是指贮存、利用或消耗有机物质的器官。 流 (Transportation)是指联结源库两者之间的有机物质的输导系统,也可以认为是光合产物由源向库的运输能力。 2、源、库、流功能的表现 供给能力 要提高作物产量,就要以增大叶面积和提高光合作用功能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作物个体要有理想的株型,群体要有较大的叶面积指 数且要维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后期的叶面积持续期(LAD)的长短与稻麦产量有密切关系,同时叶的净同化率要高。 其实质是光能利用问题。 贮积能力 作物的贮积能力决定于单位面积上产量容器的大小,以及灌浆速度和灌浆持续期。 运输作用 凡能影响细胞内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的因素,都能影响同化物的运输速度。茎秆粗壮、维管束多而发达,无病虫和其他生理障碍是具 有良好运输能力的条件。 3、源、库、流的相互关系 源是贮藏器官和输导组织形成及其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 库对源和流的反馈作用: 库对源之间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摘除贮积器官后,同化物积聚在叶片中不能输出,从而使光合作从下降。库对同化物 的需要增加,能导致同化物从源到库转运速度的提高。运输受阻,同化物大量积聚在叶片中,也会降低叶片的同化能力。 流对源和库的影响:流影响了库的充实,因病、虫等到因素的危害,导至物质运输受阻,不但使库器官充实不良,而且使叶片因光合产物的遮蔽 效应,而使光合能力降低。 源库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源库流器官的相对性 4、源库关系的类型 源限制型:这是一种源小库大的类型,叶片产生的同化物满足不了库的需求,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的供应能力。 库限制型:这是一种源大库小的类型,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库的接纳能力。 源库互作型:这是一种过渡态的中间类型,定源增库或定库增源都可增产,产量是源库协同调节的。其特点是源库自身的调节能力强,可塑性大, 在制定栽培措施时,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5、高产群体的源库关系 源足 库大 流畅 六、作物的增产潜力及提高产量的途径 (一)作物的增产潜力 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作物只能利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部分(占总辐射的 44.4%)进行光合作用,称为有效辐射。 (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1.提高光能利用率 ①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群体适宜,使叶面积系数保持较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促进光合产物的积 累和运转,当提高密度对干物质的积累有利,经济系数最高时,产量最高。 ②充分利用生长季,安排好茬口,如套种、间作、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 ③采用高光效品种,选用株型紧凑,适当矮,光合能力强,呼吸消耗低,光合时间长、叶面积适当的品种。 采用提高光合效率的直接措施:抑制光呼吸,CO2 施肥,增施有机肥→CO2。 2.排除“障碍因素”安全生产,盐碱地,涝洼地改造等。 3.补助“营养限制因素” ,发挥作物生产能力, “光、温、水、气、肥” 一、作物产品的品质 评价作物产品品质的指标 .作物产品品质的生化指标 2.作物产品品质的物理指标 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 1.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 所谓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主要是指作物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氨基酸组分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等等。 (1)作物产品营养物质的含量 (2)作物产品中的蛋白质及氨基酸 (3)作物产品中的糖类 (4)作物产品中的脂肪 (5)作物产品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三)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 1.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 所谓作物产品的营养品质,主要是指作物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氨基酸组分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等等。 2.主要谷类作物产品食用品质 所谓食用品质是指蒸煮与食味品质 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气候生态因素的影响 作物产品品质因地理、季节、温光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的差异。 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一)重视作物品质育种 (二)改善栽培技术措施 1.合理轮作 2.合理采用栽培技术 (三)主要作物产品品质的改进 决定作物分布的因素: (1)作物种类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2)生长期、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 (3)纬度、海拔高度、地势、地貌、土壤、环境、矿质营养等环境条件。 (4)生态平衡、轮作换茬和培肥地力的需要。 (5)经济、技术、习惯、生活需求、消费水平和投入水平等社会条件。 (6)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量和价格。 (7)与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工业、国防上的联系。 第二章 小麦 小麦区域划分的依据 1987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耕作栽培制度,品种类型分布、播种和成熟期早晚、并尽可能考虑到行政区的完整,将我国小麦
②与小麦生产关系 缺 P 时,施 P 增产效果较施 N 更为明显。 缺 P:苗期分蘖少,叶色暗绿(叶鞘)发紫,无光泽,根系发育不良,变成小老苗,发苗慢,抽穗开花延迟,千粒重下降。 3.钾:是三要素之一。 ①作用 促进 CH2O 的形成与转化,使叶片中糖分向正在生长的器官输送,能提高植株抗病,抗旱及抗冻能力,促进维管束发育,茎秆粗壮坚韧, 抗倒伏。 ②与小麦生产的关系 中低田一般不缺 K,高产田要补充 K 肥。 缺 K:生长延迟,茎秆矮、易倒伏,叶片尖端发生褐斑,逐渐向下蔓延,下部叶片早期干枯,根系生长不良,抽穗和成熟提早,落黄差,穗小, 粒轻,品质劣。 4.微量元素 缺铁:发生失绿现象,脉纹中间的叶肉组织呈黄色,而脉纹为绿色; 缺 Mg:叶子起皱或卷起,生育期推迟; 缺 Ca:根系发育停止; 缺 Mn:叶面有不规则的灰色、浅黄色、或浅褐色的斑点; 缺 Zn、Cu、Mo:植株都表现矮小,白化或死亡 缺 B:导致雄性器官发育受阻,花粉败育,不能结实。 (二)小麦的需肥量及施肥量 1.需肥量 随自然条件、产量水平、品种、栽培技术而变。 ①一般规律:每生产 100kg 子粒,需纯 N 3kg,P2O5 1~1.5kg,K2O 2~4kg,N:P:K=3:1:3。 ②与品种和产量的关系 不同品种需肥量不同;同一品种随着产量的提高,需肥量增加,而肥料利用率也提高。 ③与生产条件、栽培技术的关系 生产条件好,栽培技术高,单位产量对 N、P、K 肥的需要量降低,利用率提高,反之则低。 2.施肥量 计算方法 某元素的需要量=土壤当季供应量农家肥当季供应量化肥当季供应量 土壤当季供应量=土壤中某元素的速效养分含量(ppm)³0.15(表层 20cm 土重约 150000kg) (公斤) 农家肥当季供应量=农家肥施用量³农家肥含某元素的百分率³当季利用率 化肥当季供应量=化肥施用量³化肥含某元素的百分率³当季利用率 当季利用率:有机肥 20~25%,N 肥 30~50%,P 肥 15~20%,钾肥 50~70%。 施肥量必须大于需肥量,一般 N 为需肥量的 2 倍,P 肥 2~4 倍,K 肥 1.5 倍。 (三)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点 ——返青——拔节期——开花 较少 急剧增加 逐渐减少 出苗到起身:需肥较少,为了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需要适量的 N 素营养和一定量的 P、K 营养。 起身—孕穗 茎叶迅速生长,幼穗分化形成,一生吸收营养最多的时期,因此,需要加强 N 素营养,巩固年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并配合适 当的 P、K 营养,促壮秆增穗、增粒。 从孕穗—成熟 乳熟以前:应有良好的 N 素营养,以延长上部各叶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粒重;保持一定的 P、K 营养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转 转化。蜡熟以前:P、K 吸收基本结束,只需维持少量的 N 素营养,保证正常的灌浆与成熟。 (四)合理施肥的原则 1.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无机换有机,培肥低产田。 2.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麦收胎里富,基肥是基础;年外不如年里,三追不如一底。 3.合理施用化肥 ①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地力、肥料数量等情况,施肥于最大效应期。 ②注意 N、P 配合,适当配比 ③合理施用底肥,P 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有机肥分解慢,一般做底肥施用,N、K 肥一般 40~50%做底肥。 ④追肥深施、开沟 10cm 以上,盖严埋实。 ⑤因土壤质地而异,沙土,少吃多餐,粘土,应提前施,多吃少餐。 第四节 小麦的种子萌发、出苗种植技术 一、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一)种子的构造 颍果,粒形有棱形、卵圆形、圆筒形、椭圆形等,粒色有红、黄、白、浅黄、金黄等,生产上常分为红皮和白皮两种,种子大小一般用千粒重表 示 30-60g 。 小麦种子由皮层fun88乐天堂、胚(盾片、胚芽、胚根、胚轴) 、胚乳组成。 (二) 种子的生活力 发芽率:供试种子在规定日期内发芽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数。 发芽势:在 3-4 天以内发芽种子粒数占供试粒数的百分数。 休眠: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未能发芽的现象,不同品种的休眠期不同,一般白粒种子休眠期短,红粒长。 (三)种子的萌发 通过休眠完成后熟之后的种子,在适宜的水、氧、温之下便可以发芽生长。 1.吸水膨胀过程(物理过程) :库存种子一般含水 12-13%,其内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呈凝胶状态,当种子吸水后,变成溶胶状态,体积增大, 产生强大的膨压,促使种子萌发。 2.物质转化过程(生化过程) (1)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2)蛋白质、脂肪、纤维素 含 N 的简单物质。 3.生物学过程:当子粒吸水达自身重量的 45-50%时,胚根鞘首先突破皮层而萌发——露白。接着胚芽鞘也破皮而出,一般胚根生长快于胚芽,当 胚根伸出种皮长达种子长,胚芽达到种子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四)出苗与生长 子粒萌发后,首先是胚芽鞘出土,它是一片不完全叶,见光后即停止生长,然后从胚芽鞘长出第一片绿叶,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胚芽鞘 2cm 时,称 为出苗。 第一片绿叶上下宽窄相近,顶端较钝,叶片较小而厚,大小与胚乳的大小直接相关,第一绿叶出现 5-7 天后,第二绿叶长出。
1、不定根的发生 2、根的分布 受土壤和栽培措施的影响fun88乐天堂,并随稻株的生育进展而变化。主要分布在 0-10cm 土层中(占 80%) 。分蘖期分布较浅,根群分布呈一扁圆形,抽穗期 分布较深,呈倒卵圆形。 透水性良好的稻田的根系分布 (抽穗期的分布范围) (二)根系的活力 活力是表示根系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的能力。 形态标准:根尖部粗大、健全,伸长速度快,侧根长,白根多; 生理标准:根系伤流液多,伤流液的电导率高(即伤流液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均高) 。 (三)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土壤的通透性: 土壤通透性好,根际氧化区大,土壤还原性弱,土壤中的 Fe2→Fe3沉积在离根较远的土中,根呈白色; 土壤通透性稍差,根际氧化区稍小,土壤还原性稍强,土壤中的 Fe2→Fe3沉积在根表,根呈黄色至黄褐色; 土壤通透性差,根际氧化区小,土壤还原性强,根不能将根表附近的 Fe2→Fe3,Fe2还会与 H2S 生成 FeS(黑色)沉积于根表,使根呈黑色; 土壤通透性太差,根际氧化区太小,土壤还原性太强,H2S 侵入根内,根变成浅灰色的死根。 “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丧命”—— 晾田或晒田解决。 2、土壤营养:在 N、P、K 三要素中,N对根系发育影响最大,缺N或N素过量,根量均减少。 3、土壤温度:最适温度为 28-30℃,低于 10℃生长停顿。 4、土壤水分:稻田长期淹水,根分布浅、分枝少,落干晒田可促进根系发育。 总之,主要通过水层管理和肥料促进根的生长发育。 分蘖的生长: (一)分蘖发生的规律 (二)分蘖动态 1、大田分蘖动态: 在大田里分蘖的发生,经历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过程。全田有 10%的稻苗新生分蘖露尖时,称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称为分蘖盛期; 全田总茎数和最后成穗数相同的时期称为有效分蘖终止期;全田总茎数达到最多的时期称为最高分蘖期(分蘖终止期) ;一般拔节时分蘖终止,然 后开始两极分化。 2、有效分蘖终止期 判断标准:水稻拔节前 15 天。 原因:①拔节期分蘖有自己的根系,能独立营养,才能成穗。 ②分蘖长出 3 片展开叶时开始发根,到 4 叶期才形成自己独立的根系,因此拔节时(分蘖开始两极分化)具有 3 叶的分蘖有成穗的可能,具有 4 叶的分蘖成穗的把握性较大。 ③分蘖期水稻每长一片叶需 5 天左右,生长 3 片叶需 15 天。 浅栽有利于分蘖,一般以 3-3.5cm 为宜。 适当稀植,特别是降低穴苗数有利于分蘖。 (三)影响分蘖的因素 栽插深度对稻株分蘖的影响 1、栽插深度和密度: 2、营养:在 N、P、K 三要素中,以 N 素对分蘖的发生影响最大。 提高叶片内 N 素水平是促进前期分蘖的关键;控制苗体内 N 素水平也是控制无效分蘖的关键。 3、温度:最低气温 15-16℃,水温 16-17℃,日均气温20℃,分蘖顺利发生。 最适气温 30-32℃,水温 32-34℃。最高气温 38-40℃,水温 40-42℃。 4、光照:阴雨寡照,分蘖迟发,分蘖数减少。光强越低,对分蘖的抑制越严重。 秧田叶面积系数达 3.5、大田达 4.0 时,由于群体内光照条件恶化,分蘖终止。 5、水分: 保持浅水对水稻分蘖有利,在浅水层下可提高土壤营养元素的有效性; 深水易降低泥温,抑制分蘖发生;缺水受旱也会抑制分蘖。 (四)控制无效分蘖的措施 ①分蘖肥早施(插秧 7 天施下)且不要过量,到无效分蘖期肥力能减下来。 ②在分蘖末期进行晾田或晒田,以水控肥、以肥控蘖。多雨地区可采用深水淹蘖的办法。 茎的生长: 1、形成过程: 茎秆基部第一个节间长达 1.5-2cm、外形由扁变圆时,称为圆秆拔节,全田有 50%的稻株拔节时称为拔节期。 (一)稻茎的形成 2、伸长节间的数目: 因品种而有不同,一般伸长节间数在 3~6 个之间。 普通型水稻的伸长节间数约等于主茎总叶数的 1/3。 3、节间伸长的特性: 节间伸长和出叶的相应关系是:n 叶伸出期≈(n-1)-(n-2)节间伸长期。小麦? (二)防止茎倒伏的途径 ①配方施肥与合理追肥:重视 P、K 肥施用,拔节前后控肥; ②分蘖末期及时晾田,降低株高,并使基部节间增粗变硬;进入蜡熟期(穗头沉下后)采用间歇灌溉,防根早衰; ③合理密植,改善拔节前后的光照条件; ④本田期应用生长调节剂 (一)穗与颖花的形态结构 1.穗: 圆锥花序,中间有一穗轴,轴上有节叫穗节,最下一个节称穗颈节;穗节上有退化的苞叶,第一苞在穗颈节上;穗节上长出分枝叫一次枝 梗,一次枝梗上长出二次枝梗,在一次枝梗的顶端和二次枝梗上长出小枝梗,小枝梗末端着生小穗(颖花) ;每小穗有两片护颖(针状) ,内有三 朵小花,上位花结实,它包括内颖、外颖、雌蕊(1) 、雄蕊(6) 。 2. 颖花
3.减少光合产物的消耗 ①光呼吸消耗 ②暗呼吸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可提供能量 一般情况下昼夜温差较大,可减少呼吸消耗。 4.提高经济系数,关键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三、小麦的分蘖成穗 (一)分蘖穗是产量重要构成部分 小麦穗数包括主茎穗和分蘖穗(一般占 30%,高产田 50-80%) 。 分蘖多是壮苗的标志,健壮的分蘖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单株分蘖多的穗粒数多,千粒重高。 (二)分蘖的发生 分蘖节是由地下部不伸长的节、节间和腋芽紧缩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节群,是分蘖着生的地方,一般<1cm。 1.发生位置:分蘖节上的腋芽。 2.分蘖的种类:胚芽鞘蘖(只有条件好才发生) 蘖节分蘖 , 3.分蘖发生的顺序: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逐渐伸出。 主茎及分蘖的代表符号: ①主茎 0 ②一级分蘖(从主茎叶腋伸出的)Ⅰ、Ⅱ、Ⅲ„„ ③二级分蘖(从一级分蘖叶腋中伸出的)Ip、I1、I2„;Ⅱp、Ⅱ1、Ⅱ2„ 每个分蘖的第一片叶是不完全叶,称为鞘蘖(用 P 表示) 。 ④三级分蘖(从二级分蘖叶腋中伸出的)Ip-p、Ip-1、Ip-2„„;Ⅱp-p、Ⅱp-1、Ⅱp-2„„。第一个三级分蘖也是鞘蘖。 ⑤胚芽鞘分蘖 一级 C ,二级 Cp、C1、C2(一般不发生) (三)主茎叶位与分蘖的同伸关系 小麦的各级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出生有一定对应关系,即同伸关系,一般按(n-3)的关系发生。 结论:每个叶龄组的分蘖数是前两个叶龄组分蘖数之和。 主茎叶龄与单株分蘖的对应关系(菲波那奇数列) 主茎叶龄 3 4 5 6 7 8 9 10 单株分蘖 1 2 3 5 8 13 21 34 同伸规律在地力条件,墒情适宜的情况下发生。 不符合同伸规律:某个时期条件恶化。可做为田间诊断的依据。 ①I 级分蘖的首叶出现时期与主茎第四叶出现期相同; ②相邻两个级序之间叶片数相差 2(如 I 与 IP) ;同一级序之内相邻两个蘖序之间叶片数相差 1(如 I 与 II 之间) ,这种关系不因播种期不同而有 改变。 (四)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 1.分蘖消长的一般过程 正常播种的小麦出苗后 15-20 天开始分蘖,有两个分蘖高峰: ①冬前:占 60-70%; ②春季:占 30-40%; ③分蘖的两极分化:拔节前后大蘖迅速生长,小蘖开始死亡(死蘖高峰在拔节后 5-10 天)的过程,到抽穗时,穗数基本定下。 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茎与分蘖在发育时期上的差异;营养分配中心的改变(拔节后主茎的营养不再供给分蘖) 。 2.分蘖成穗规律 主茎及冬前低位蘖易成穗 单株成穗数 成穗蘖 2 0,I 3 0,I,II 4 0,I,II,III(0,I,II,IP) 5 0,I,II,III,IP 生产上,一般拔节期有 6 片叶或以上(包括冬前叶)的分蘖能成穗,4 片叶以下的蘖一般不能成穗。 n 叶抽出期≈n 叶节分化出现根原基≈n-3 叶节发根 (五)影响分蘖力的因素和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影响因素 (1)品种特性 冬性高,春性低 (2)温度 最适 13-18℃,2-4℃生长快,高于 18℃受到抑制,因此播得过早分蘖数并不增多。 (3)土壤水分 最适 70-80%。 (4)播深 最适 3-5cm,过浅、过深均不利于分蘖发生。 (5)肥料 分蘖的发育需要大量的可溶性 N 和磷,因此苗期施 N 肥,或氮磷配合作种肥,可促进分蘖。 (6)密度 密度越小,分蘖越多,在相同密度下,窄行条播多于宽行条播,更多于穴播。 2.提高成穗率的途径 达到足够穗数的途径: (1)适当降低基本苗数和改变种植方式(等行距、大小行)。 (2)提高地力。 (3)加强春季肥水管理。 (4)对生长过旺地麦田采取、深耕、断根等方法。 四、小麦的群体结构 (一)群体结构 指群体内个体的数量、生育状况,以及在空间和平面上的分布,包括群体大小、组成,动态变化等。 合理群体结构:指群体的大小、分布、组成、动态等都适合小麦的品种特性及当地的地力条件、生产条件、气候因素等,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 展的结构。经济有效地利用阳光、地力、达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群体结构的内容和指标 1.群体大小 (1)基本苗数:群体发展的起点,以品种特性、地力、播期而定(8-20 万/亩) 。 (2)分蘖数:冬前分蘖占总蘖数的 60-70%,春季分蘖占 30-40%,一般冬前蘖苗壮、成穗率高。
耐寒: 弱 强 耐旱: 较弱 较强 耐肥: 较弱 较强 耐阴: 较弱 较强 抗病: 较强 较弱 2、早、中、晚稻 我国的水稻南起海南三亚(北纬 18°),北至黑龙江黑河(北纬 52°),如此广泛的纬度分布,造成水稻对温度和光照反应的多样性变异。 每一亚种根据生育期长短又分为早、中、晚稻三大类,是水稻适应不同光照条件产生的变异类型。 凡全生育期(播种一成熟)125 天以内的叫早稻,125—150 天为中稻,150 天以上为晚稻。 早稻:早稻的感光性极弱或不感光,只要温度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无论在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下均能完成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换。 晚稻:晚稻对日照长度极为敏感,无论早播或迟播,都要经 9~10 月份秋季短日照条件的诱导才能抽穗。由于晚稻的成熟灌浆期正值晚秋,昼夜 温差较大,稻米品质比较优良。 中稻:一般在早秋季节成熟栽培知识,生育期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间。多数中粳品种具有中等的感光性,播种至抽穗日数因地区和播期不同而变化较大,遇 短日高温天气,生育期缩短。中籼品种的感光性比中粳弱,播种至抽穗日数变化较小而相对稳定,因而品种的适应范围较广。 水稻和陆稻 3、水稻和陆稻 陆稻是适应于缺乏淹水条件下生长的生态变异类型,又称旱稻。 陆稻和水稻在形态、生理、生态上的差异,一般在缺水状况下表现出来 陆稻叶色较淡;叶片较宽,谷壳较厚; 陆稻品种可以在水田种植,而水稻品种一般不太适于在旱地种植; 稻种子吸水力强,在 15℃的低温下发芽较水稻快,根系发达且分布较深,维管束和导管较大,吸水力强,蒸腾量小,故而耐旱能力较强,但米 质较差。 4、粘稻和糯稻 粘稻与糯稻的主要区别是米质粘性大小的不同,糯稻是粘稻淀粉粒性质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变异型。 粘稻(非糯性):米粒的胚乳中含有较多直链淀粉(15%~30%) ,煮出的米饭质地干、胀性大,饭粒不易粘结成团。米粒多为半透明状,遇 1%的 碘—碘化钾溶液,因吸碘量较多而呈蓝紫色反应。 糯稻:是由粘稻发生基因突变而形成的变异类型,其胚乳的糯性是由 1 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糯稻和粘稻在农艺形态性状上无明显差异。 籼稻和粳稻、早稻和晚稻都有糯性的变异; 一般粳糯的粘性强于籼糯; 糯米未干时呈半透明状,干燥后呈乳白色; 糯米的胶稠度极软, 米的胀性小,煮出的米饭粘结成团; 糯米胚乳遇 1%碘—碘化钾溶液仅呈红褐色反应。 籼亚种与粳亚种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形态特征上均有区别; 早、中、晚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有区别; 水稻与陆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有区别; 粘稻与糯稻仅在米质上有区别。 ▲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 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 (一)水稻的“三性” 1、感光性: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称感光性。 2、感温性:水稻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3、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有一段在高温和短日照条件下都不能再缩短的营养生长期,为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水稻整个生育期可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可变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三性”的强弱—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早、中、晚稻。 基本营养生长期 气温低、日照长的东北和西北,华中、南可作早茬稻 华北地区种植 华中、华南作晚茬稻种植 (二)水稻“三性”在生产中的应用 1、栽培上应用 品种的搭配: 早熟品种,栽培管理上应突出“早” ,适期早播种、早插、早施肥管理,并适当密植,尽量减少生物量不足引起的产量不高; 南方的晚稻类型品种,感光性极强,在热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出穗期比较稳定,早播并不早熟,栽培上要注意培育长龄壮秧和安全齐穗期。 (水稻开花受精的最适温度为 24-29ºC,日平均气温不能低于 20ºC,否则由于花粉的发芽和花粉管伸长迟缓,空壳增多) 水稻南种北引,生育期延长,为能安全齐穗,以引用早熟品种为宜;北稻南移,营养生长缩短,提早成熟,为获高产,宜引用较迟熟品种。 水稻气候律:由南向北,纬度每增加 1°,品种出穗日数平均延迟 2.4d;由低向高海拔每增加 100m,品种出穗日数平均延迟 2.4d。 2、引种上应用 3、育种上应用 可用于调节花期相遇;利用高温短日照处理杂交后代,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 第二节 生长发育 (一)主要生育时期 1、播种(一)主要生育时期 2、分蘖(四真叶期) (一)主要生育时期 3、插秧(一)主要生育时期 4、有效分蘖终止:田间总茎数与穗数相同的时期 5、拔节(分蘖终止)第一节间长 2cm;6、孕穗(一)主要生育时期 7、抽穗(一)主要生育时期 8、乳熟(一)主要生育时期 9、蜡熟(一)主要生育时期 10、完熟(一)主要生育时期 (二)生育过程水稻一生简图幼穗开始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它与水稻分蘖终止(或拔节)的关系,因品种不同,可前可后,有三种类型 的品种: ①重叠型:地上部有 3-4 个伸长节间,穗分化先于拔节(分蘖终止) ,即分蘖尚未终止穗已开始分化。如东北的一些早熟种。 ②衔接型:地上部有 5 个伸长节间,穗分化和拔节同时在分蘖终止时开始,因此分蘖和长穗的关系是衔接的。如鲁稻 1 号、临稻 4 号、H301、京 引 119 等。 ③分离型:地上部有 6 个或 6 个以上伸长节间,拔节(分蘖终止)先于穗分化,即分蘖终止后隔一段时间才开始穗分化。中国 91、豫粳 6 号等晚
2、良好的土体构造: 有深厚的耕作层(20cm 左右) 、发育良好的犁底层、垂直节理明显的心土层和保水性较好的底土层。 3、土壤养分丰富、协调: 有机质含量 2-4%,全氮 0.13-0.23%,全磷>0.1%,全钾>0.5%;土壤酸碱度适中(PH6.0-7.5) ;还应具有良好的养分供应能力。 4、田面平整: 高度差不超过 3cm,以便灌水均匀,晾田及时。 (一)需肥量和施肥量确定 1、需肥量 各类型水稻平均 N、P、K 约成 2∶1∶3 的比例。粳稻比籼稻、北方比南方、晚稻比早稻需 N 较多,需 K 较少。华北为单季中粳,N∶P∶K=2∶1∶ 2。 ▲稻田施肥 水稻吸收的 N 有 65%-67%来自土壤,33%-35%来自施肥。 老稻区普遍缺 P,甚至严重缺 P,部分高产田缺 K。 新稻区缺 N、P 。 2、稻田土壤供肥量 肥料的利用率与肥料种类、土壤环境、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有关。 氮钾化肥的利用率为 30%—60%,磷肥仅为 12%—20%。 施肥时期: 3、稻田肥料利用率 (二)水稻的需肥规律与施肥时期 1、需肥规律:不同类型水稻各期对氮素的吸收强度不同。 华北麦茬稻的需肥规律 拔节到颖花分化期是水稻一生吸氮强度最大的时期,其次为颖花分化到抽穗,拔节前吸收速度较慢。 但是此规律不是确定施肥时期的主要依据,应考虑施肥时期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虽然拔节到颖花分化期吸肥速度最快,但是拔节期施肥,增加株高和冠层叶长,抽穗期延迟,结实率下降,因此生产中应尽量少施或不施拔节肥, 以施保花肥为好,它的利用率最高。 施肥时期 ①基肥:整地时施用; ②分蘖肥:插秧后一周内施用; 2、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③穗肥:促花(叶余数 3)肥和保花(叶余数 1.8)肥; ④粒肥:抽穗前 7 天施用 施肥方法 ①攻前保后法: 重施基肥(占总施肥量的 80%以上) ,并早施、重施分蘖肥,酌情施用穗肥。主攻增穗,适用于生育期短的地区或品种。 ②前促中控施肥法: 重施基肥(40-50%)和分蘖肥(30%) ,穗肥于颖花分化期施用(20%) ,酌施粒肥(5-10%) 。在幼穗分化前后 10 天(抽穗前 42-22 天)不施 肥。穗粒并重,适于中稻。 ③前保中促施肥法(前轻、中重、后补) : 适量施基肥和分蘖肥,重施穗肥,酌情施粒肥。主攻穗大、粒饱,适用生育期长的单季晚稻。 ▲灌溉 (一)水稻需水量 田间相对持水量: 幼苗期低于 60-64%,分蘖末期低于 80-85%,抽穗开花期低于 90-97%时,与淹水相比光合作用显著降低; 土壤水分不足还会影响蒸腾作用。 1、生理需水 ①水层下土壤为还原态,有机氮变为氨态氮,有利于吸收。 ②水层调节稻田小气候,如温度、湿度等。 ③通过水层深浅和晒田,可以促控水稻生长。 ④水层可抑制杂草发生。 ⑤水层灌溉可压盐洗碱。 2、生态需水(水层的作用) (二)稻田灌溉 1、灌溉定额 每亩稻田需要人工补给的水量,叫做稻田的灌溉定额;稻田灌溉定额=(稻田需水量-有效降水量)整地泡田水量。 有效降水量:一般按生育期间降水量的 70-80%计算。 整地泡田用水量:包括水耕水耙、盐碱地泡田洗盐以及插秧前的水层保持等,非盐碱地约需 100-150mm,以后每次补水 30-40mm 。 北方新稻区灌溉定额为 1000-1500mm,合每亩 750-1000m3。 孕穗期是水稻需水临界期,其它对水较敏感的时期有抽穗开花期,返青及分蘖期,乳熟期。 2、灌水技术 ▲水稻育秧 育秧移栽优点: 1、提早播种,延长生育期; 2、苗期集中管理,可以提高肥水利用率,培育健壮秧苗; 3、提高复种指数,保证全年高产; 4、确保基本苗数,群体分布均匀合理,夺取高产。 1、播种期 春稻主要根椐安全播种期的温度。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 10-12℃时开始播种为宜,黄淮平原区一般于 4 月 15 日-30 日播种。 麦茬稻则根据安全齐穗期的温度,安全齐穗期的气温指标:日均气温不低于 20℃,日最高气温不低于 23℃,田间鉴定空秕粒不超过 30%。 (一)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
①抽穗 ②开花后 10 多天 只能浇一水的地块,在开花后 10 天左右浇为好。 麦黄水:小麦在灌浆后期,将转入蜡熟阶段的灌水,对防干热风,套种下茬作物有利。 2.根外喷肥:根下追肥终止于挑旗期,后期采用根外喷肥。 缺 N:喷 1-2%尿素(硫铵);缺 P:喷 3%普钙浸出液; 150 斤/亩缺 K:喷 KH2PO4500 倍. 3.加强病虫害防治 4.防止倒伏(有风不浇水) 5.麦田套种玉米,麦收前 7~15 天套种;套种花生麦收前 15-20 天。 6.适时收获,收后晾晒 蜡熟末期收获产量最高,收获后晾晒一段时间再脱粒可提高千粒重 0.5~2.8g。 小麦赤霉病 一、症状 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在高湿条件 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 二、发病因素 品种的感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不同的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 发生条件: 抽穗后 15~20 天内,15℃以上暖湿连阴雨日数超过 50%以上,病害有可能流行。 麦田偏施氮肥,使植株贪青晚熟,生长过分茂密,通风不良,易发生。 田间温度高,露水多,有利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 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良种; 2. 采用农业防治措施 改善小麦生长环境和提高抗逆性; 3. 适时适量的药剂保护 扬花期间喷药保护是防治穗腐(枯)关键的措施; 首选药剂是多菌灵及硫菌灵(托布津)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效果达 80%以上; 4.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 小麦腥黑穗病 一、症状 常整株麦粒变成菌瘿,有时仅部分麦粒受害。病麦粒较健壮粒短而胖,初为暗绿色,后变成灰白色,外被一层灰褐色薄膜,有鱼腥恶臭。 二、发病因素 属于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 侵染来源有三种:种子带菌,土壤带菌,粪肥带菌。 三、发病规律:小麦腥黑穗病属系统侵染型病害,即苗期侵染,后期呈现症状,1 年只侵染 1 次。种子带菌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凡是能推迟小麦 出苗和降低小麦抗逆性的所有因素,均能加重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 四、防治方法: l.搞好植物检疫,不从病区调运种子。 2.选用饱满、高产、抗病品种,适时足墒下种,施足底肥,促苗早出土。 3.药剂防治。 小麦散黑穗病 一、症状: 主要发生在穗部。最先抽出的病穗,外面包有一层薄膜,不久自行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大部分病穗整个变为黑粉,也有少数小穗仍为健全, 留在穗子的上半部。病株比健株稍矮,但抽穗略早。 二、发病因素: 典型的种传病害。 扬花时,病菌的冬孢子随风传到健康穗上,侵入并潜伏在种子胚内。当年病穗发生轻重与上年小麦扬花期雨水多少呈正相关,雨水多重,反之则 轻。 三、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抽穗前注意检查并及时拔除病株进行销毁,种子田远离大田小麦 300 米以外。 2.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石灰水浸种(用生石灰 1 千克加清水 100 千克,浸麦种 60-70 千克,注意水要高出种子 10-15 厘米。浸种 2-4 天,摊开 晾干后备播) 。 3.药剂拌种 水稻 (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 中国水稻生产概况和分布 面积最大的省(市)依次是湖南、四川、江西,均在 4000 万亩以上。 单产最高的是辽宁,平均亩产 518kg。 (三)普通栽培稻的类型 普通栽培稻 粳稻 籼稻 早、中、晚 早、中、晚 水 陆 糯 粘 一级粳籼稻二级早中晚三级水与级糯与粘五级栽培种 品种 1、栽培稻分为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 籼稻与粳稻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两个亚种,籼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平原,粳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及以南的高寒山区。 籼稻 粳稻 叶: 叶宽、色淡、毛多 叶窄、色浓、少毛 芒: 无芒或有短直芒 多有芒 、芒略弯曲 粒形: 扁长 短圆 分蘖: 较强 较弱 脱粒: 易 较难 后熟: 较弱 较强
地中茎 长短与品种和播深有关,播种深则长、浅则短或没有。地中茎过长,消耗种子养分过多,不利于壮苗。 (五)影响萌发与出苗的因素 1.种子的质量和特性(内因) (1)大而饱满的种子萌发出苗快。 (2)种子休眠期。 2.环境条件(外因) (1)温度 发芽:最低 1-2℃,最适 15-20℃,最高 35-40℃。 出苗:16-18℃,6-7 天出苗且齐;7-8℃,20-30 天出苗,低于 3℃播种,一般年前不能出苗。 (2)土壤湿度 萌发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 70-80%。 (3)土壤空气 要求土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3.播种深度 3-5cm,过深地中茎过长,消耗胚乳养分过多,苗弱;过浅,表面分蘖过多,蘖不壮不抗旱。 农艺上对麦苗要求的四条标准 匀:小麦植株个体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营养面 积,分布均匀 壮:麦苗植株个体在发育形态上符合最佳标准 齐:植株个体间生长速度相同、相近 全:土地面积与青苗面积之比等于或接近 1 二、小麦的种植技术 (一)播前准备 1.确定品种布局; 2.准备生产资料; 3.安排备耕、造墒 (1)浇串茬水(收获前浇)(2)收获后浇水 放大水造墒好于开沟造墒,播前造墒好于浇蒙头水,浇蒙头水好于不浇的。 , (二)选用良种 1.冬季较冷的应选抗冻的冬性品种。 2.高产田选耐肥品种,中产田选适应性强的品种,低产田选耐瘠的品种。 (三)种子处理 1.选大粒饱满的种子 2.做发芽试验 3.晒种促后熟打破休眠 提高发芽率,减少病害。 4.药剂拌种,防地下害虫 5.浸种催芽 一般只用于晚茬麦,胚根不要超过种子长度的 1/3,播前晾干。 (四)合理施用底肥 底肥的用量及用法(三追不如一底) 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底肥,N 肥底肥应占总量的 30-50%(地力好 30%,地力差 50%) 。 (五)深耕与整地: “深耕一寸,顶上一遍粪”“耕得深又早,庄稼百样好” , 。 齐、平、松、碎、净、墒。 (六)播种 1.播期:冬性品种日平均气温 15-18℃,半冬性 14-16℃, 播种顺序: ①冬性→半冬性→春性; ②瘦地→肥地; ③盐碱地、涝洼地→壤、沙土地;④温度异常时,不要随意更动播种期。适期播种一般 6-7 天出苗。2.播量 (1)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一般“瘦田宜稀,肥田宜密,高产田又宜稀” , (2)播期和品种:播期早的宜稀,冬性分蘖力强的品种宜稀,反之宜密。 推算方法: “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蘖(冬前蘖) ,以蘖定苗,以苗定籽” ①以产定穗:同一品种一般随着穗数的提高产量增加。 ②以穗定蘖: 高产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亩穗数的 1.2—1.5 倍; 一般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亩穗数的 1.5—1.8 倍。 ③以蘖定苗:根据冬前单株能达到的分蘖数(5-8 个)计算基本苗数。 ④每亩播种量(kg) =每亩预定基本苗数³千粒重(g)/(发芽率³田间出苗率³1000³1000) 一般高产田,基本苗 8~12 万,中产田 12~18 万,200kg 以下产量水平 13~16 万为宜。这里万可以改为斤,大体进行定量(千粒重 50 克) 。 3.行距 随着产量的提高行距逐渐加大,一般 18~25cm,根据地力、品种、播种方式及套种要求适当的调整。 4.提高播种质量 采用机播:播行直,下籽匀,深浅一致(3-5cm) ,覆土良好,行距稳定。 通过以上措施使冬前苗壮: 叶片肥厚、颜色正常、根系发达,冬前主茎叶片 6-7 片,单株分蘖 5~8 个,单株次生根 10 条以上;年前不旺长,年后不败劲。每亩蘖数达到计 划穗数的 1.2~1.5 倍,一般田 1.5~1.8 倍(三大二小五个蘖,十条根子七片叶(主茎) ,麦叶宽短颜色深,铺在地上不起身) 。 一、小麦的根系 壮苗先壮根,产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根系。 (一)根的组成、分布和功能期 小麦属须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组成。 1.初生根 ①组成 主胚根,一条。2-3 天以后从胚轴的基部发出第一、二对侧根。 当幼苗第一片绿叶出土后,初生根的数目就不再增加,初生根一般 3-5 条,饱满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达 7-8 条。 ②特征分布 上下粗细一致,有分枝、扎根集中,倾于垂直分布,较深(3 米以下) ,分蘖一越冬生长快,拔节后停止生长。
(3)穗数:是反映群体大小的最终体现,应根据品种、地力、条件等而定,一般大、中、小穗品种分别以 35-40,40-45,50-60 万/亩为好。 (4)叶面积系数:是群体结构的综合体现。 冬前 起身 拔节 挑旗 灌浆 1± 1-1.5 3-4 5-6 4 (5)干物质动态变化:挑旗期占总干物质重 50%(后期高) 。 (6)根系:群体越小,根系越发达;群体大,光照、营养不足,根系弱,容易早衰。后期要求 30 条左右。 2.群体长相 指群体结构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大小、挺披程度、叶色、封垄早晚,整齐度等(驴耳形、马耳形、猪耳形) 。在叶片大小上,应 立促基部叶片增大,控制中部叶片不过大,保持上部叶片适当大。 高产田合理长相: 苗期:麦苗匍匐、分蘖茁壮,呈鸡爪状; 拔节期:叶片青绿,形似驴耳,麦垄似封未封, 透光好; 挑旗—抽穗:远看郁郁葱葱,行垄不分,近看青枝绿叶,可见地面; 开花以后:保持 4 片绿叶,穗头整齐; 成熟时:落黄正常,一片金黄,若有青绿并发白色则不正常称为青枯。 3.群体组成 指主茎与分蘖、有效蘖与无效蘖,主茎穗与分蘖穗,大穗与小穗的比例等。 4.群体的动态变化 小麦的生长发育是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动态变化主要包括蘖数、叶面积系数、植株高度和干物质增长的动态变化,各时期都 有一定指标范围,如果该期内达不到以后无法挽回。 (三)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 随着基本苗密度改变,分蘖的消长速度而随之变化,层层调节,群体大小趋于一致,以致穗数和产量的差距较小的现象。 基本苗少,单株分蘖多,增加迅速,但总蘖数增加较慢,到达高峰期晚,反之则分蘖期延迟,其它均相反。 不同基本苗的群体冬前总蘖数相差较大,中期较小,后期更小。但从个体发育指标看则相反,差异越往后越大。 在相同穗数情况下,基本苗少的穗子总是大于基本苗多的,产量亦高。 从单株来看,单株具有较多穗数的穗子常大于穗数少的,单株穗数与单株平均穗粒数,穗粒重呈正相关。 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有一定的时间性(出现越早的指标其调节能力越强,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顺序性(分蘖数→穗数→粒数→粒重 →产量) ,而且影响逐渐减小。 另外自动调节有一定的限度,过密或过稀的群体,最终都不会调到理想水平,产量较低,因此自动调节是次要的,主要是人工调节,自动调节是 在人工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途径 合理群体结构与地力、肥水条件、气候条件、栽培技术、水平、品种特性有关,其建立途径有: 1.以分蘖数为主(高产田) :基本苗较少(10 万左右) ,最高分蘖少(100 万左右) ,分蘖成穗率高(50%以上) ,通过减少基本苗控制无效分蘖, 防止群体过大;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足够的穗数(45-55 万) ,夺取高产。 2.主茎穗与分蘖穗并重(中产田) :基本苗 20 万左右,最高分蘖不超过 110 万,穗数 40 万左右,群体不过大,个体发育良好,采用大穗型品种。 3.以主茎穗为主(晚播冬麦田和春麦田) :基本苗 40 万,春季最大分蘖 120-150 万,穗数 55 万左右,多采用小穗型品种。 五、冬前及冬季的麦田管理 冬前:出苗——越冬 冬季:越冬——返青 春季:返青——抽穗 后期:抽穗——成熟 (一)冬前及冬季管理的主要任务 1.生育特点:是营养生长时期,长根、叶、分蘖,进入和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营养物质供幼苗生长和贮备。 2.主功方向:苗全、匀、齐、壮、安全越冬,达到计划苗数和冬前蘖数。 (二)小麦单产发展的三个阶段 1.低产变中产(150-250kg/亩) (1)主要矛盾:麦田土、肥、水条件与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不相适应。 (2)主要措施:深耕整地、增施肥料,扩大水浇面积,选用良种,适当增加基本苗,依靠主茎成穗。 2.中产变高产(250-500kg/亩) (1)主要矛盾: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2)主要措施:保证每亩穗数足够,控制群体发展,力促个体健壮。 3.高产更高产(500kg/亩以上) (1)主要矛盾:植株个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矛盾。 (2)主要措施:通过降低基本苗,控制无效分蘖和合理施用肥水,调控养分的分配和积累运转,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营养和生殖生长之间的矛 盾。 (三)冬前及冬季管理的主要措施(第一阶段) 1.寒露(10/上)—立冬(11/上) (1)查苗补种(三寸无苗为缺苗,五寸无苗为断垄) :补种时用浸过一夜的种子,在小麦 1-2 叶期补种。 (2)疏苗:使苗匀,消除疙瘩苗,在 4 叶期进行为好。 (3)补栽:疏密补稀,注意浇水,踩紧。 (4)划锄:浅划松土,防土壤板结。 2.立冬——小雪 (1)浇好冬水(墒情、苗情) (2)追施冬肥 作用: 满足冬季需肥; 冬肥春用,巩固年前分蘖,延迟春季肥水施用时间,便于控制春季分蘖; 对弱苗可使其转壮。 用量:一般冬前肥占总追肥量 20-30%,高产田占 20%,已施足底化肥,或土壤肥力较高,群体正常,麦苗生长健壮的麦田,可不追冬肥。 (3)划锄,深耘, a.划锄:弥补裂缝,破除板结、通气,保墒。 b.深耘:改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深耘增产的原因: 可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先抑后促) ; 对地上部(分蘖等)有先控后促的作用,控制旺长,减少无效蘖,促进有效蘖,提高成穗率; 有松土、透气,增加土根微生物的活动,利于养分转化。 深耘时间:冬前、返青、起身,深耘只能用于壮苗、过旺苗,深度 10cm,深耘后要埋实,并结合浇水。
2.小穗小花的退化 (1)退化位置:小穗的退化发生在穗的两端,退化程度基部大于顶部;同一小穗中退化小花发育在小穗上位,越居上位退化程度和可能性越大。 (2)退化时间 a.从药隔分化后期到减数分裂前二天,退化量占总退化量的 10%左右; b.从药隔形成至四分体分化期,退化量占总退化小花的 85%左右; c.开花后至籽粒灌浆,约占退化总量的 5%。 前期退化的小花多是发育不完全的小花(发育到一定阶段停止发育) ,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而后期退化的小花多是发育完全的小花,如改变环境 条件是可以结实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后期(药隔以后)的栽培管理,减少小花的退化,提高结实率。 (六)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每穗小穗数多在 13-18 个,每小穗有 3-7 朵小花,共计 80-120 朵,一般结实 20-35 粒,每小穗结实 2-3 粒(退化) 。 争取穗大粒多的途径,不是主要靠增加每穗小穗数和小花数,而主要是在一定小穗小花的基础上防止小穗小花的退化,最大限度提高结实率。 1.以促为主 增加肥水等措施促进小花的发育,适合低产田。促分蘖,促壮苗,增穗数,同时促进穗大 把有限的化肥施在冬前和返青期。 2.以保为主 在每穗具有一定的小穗数和小花数的基础上,保花保粒,适合中产田以及中产变高产的麦田。 在有机肥较充足,肥力较好,冬前麦田较壮的基础上,把肥料一次施在起身—拔节,既保证足够的亩穗数,又促进穗粒数的提高。 3.促保并重 既促小穗小花又保花保粒。 (1)适合弱苗。若追肥量多,可前期施用促苗壮拿穗数,到♀、♂蕊原基形成—药隔期再施肥以保花。 (2)适于高产—更高产田。对基肥足苗壮田块冬前少或不施肥,到起身期施一定量的化肥,以促小穗和小花,至花隔期施肥保花。 三、麦田的春季管理(返青—抽穗期间) 春季管理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可弥补冬前的不足,或控制冬前的过旺。 根、茎、叶、穗并进 肥水施用较多,是争取穗大、足,壮秆不倒的关键时期。 主要管理任务( “三促、二防” ) :促早返青、早生长、培育壮苗,促蘖增穗、提高成穗率,促穗大、壮秆;防晚霜、防病虫害。 (一)返青期 1.生育特点和主攻方向 植株生长缓慢,分蘖、根系继续生长、幼穗开始分化(伸长、单棱期) 。 主攻方向:以协调地上部与根系生长的关系,促进根系生长为中心环节。 高产田:促根控蘖,提高成穗率;中产田:促根、适当促花、保证穗数; 低产田:促根、促花、增穗。 2.管理措施 (1)、划锄、深耘 (2)返青肥 效应:增加春季分蘖,巩固年前分蘖,相应增加苗穗数;促进中部叶片增大和基部节间拉长。 合理施肥:此肥对弱苗转壮,增加亩穗数有利,因此晚茬、弱苗及旱薄地应抓住土壤反浆的良好时机趁墒追肥,对高产田一般不施此肥,以免造 成群体过大,郁蔽倒伏。 (3)返青水 应根据土壤墒情、地力、温度、苗情等确定浇否,土壤保水力强、墒情好,春季气温较低,浇此水减产,相反则增产。 始浇于 0.5cm 地温稳定在 5℃时,如果墒情很差(<55%) ,而当地春寒危害小,可以适当提前到 4℃时浇, 浇水顺序:先浇土质松散渗水性好,地势高,墒性较差,苗情较好的麦田;后浇低涝、粘重、墒情较好、苗情较差的麦田。 注意:遇寒潮立即停浇,特别不要浇在冻头上(寒潮刚来时) 。 (二)起身—抽穗(起身—拔节—挑穗—抽穗) 1.生育特点及主攻方向 植株生长量迅速增加,春季分蘖接近结束,相继开始两极分化,茎节开始伸长; 植株的生长发育中心发生变化, 分蘖之间由相互交流→相互独立, 养分运输中心逐渐由根转到茎、 秆和穗上, 是决定群体结构的重要时期,对水、 光、温、营养等要求较高。 主攻方向: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在争取穗足的基础上,主攻壮秆大穗、提高成穗率。 2.管理措施 (1)起身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①肥水效应: 作用在分蘖高峰后(分蘖高峰在起身前后) ,一般不增分蘖数。 促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 促进四、五叶(倒二、三叶)及旗叶增大; 促二、三、四节间伸长; 促小穗、小花分化。 ②肥水管理(因地因苗合理施用) : 丰产田壮苗,冬前群体适当,肥水较足的麦田,改返青水为起身水较好; 地差有脱肥趋势的地块(中产田)应早施(二棱初)提高成穗率; 肥地具有旺长趋势的麦田(高产田)应晚施(二棱中、后期)以免穗数过多,中、上部叶片过大,基部节间过长,过早封垄而导致倒伏。 (2)拔节期肥水管理 ①肥水效应: 延长旗叶和其它叶片的功能期,减少不育小穗、小花数、提高穗粒数; 促进第五节间(穗下节)伸长、对旗叶略有促进作用。 ②肥水管理: 群体较小,叶色黄、叶片小,生长较弱的麦田,早施拔节肥水; 群体适中,叶片出现正常的退淡过程,麦苗较墩实,可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施肥浇水; 群体大,叶色浓绿,叶片大而下垂,要推到第二节间显著伸长,旗叶伸出展开时浇水施肥。 (3)挑旗期的肥水管理 ①肥水效应: 延长灌浆期绿叶时间,提高光合强度,增加千粒重; 促进花粉粒的正常发育,减少小花退化数,提高结实率和穗粒数。 ②肥水管理 此期是水分临界期,遇旱一定要浇水,一般大田此期不施肥,有缺肥表现的麦田,可补施少量氮肥(10~15 公斤硫铵/亩) 。 总之春季管理是麦田管理的重要时期,此期是产量形成的基础,穗数的多少,穗头的大小,粒数多少,都在该期形成确定,在生产实践中,应根
熟种。 重叠型的早熟品种:幼穗分化早,营养生长期偏短。以促为主,促早生快发。 衔接型的中熟品种:营养、生殖生长矛盾较小。促控结合,在促进的基础上适当控制。 分离型的晚熟品种:营养生长期偏长。在适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促进。 (一)稻种结构 ▲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稻谷及其糙米的结构 1、发芽和出苗过程 (二)发芽和幼苗生长 “破胸”或“露白” 芽鞘—筒状、无叶绿素 不完全叶—含有叶绿素—“现青” , 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秧苗生长的特点 地上部:地下部: 种子根 芽鞘节根:在鞘叶节上发根,一般为 5 条(稻苗初期生长的主要根系) ,到 1 叶 1 心期基本出完,此时应使田面无水,促进扎根立苗。 从 3 叶开始,随叶片伸出,依次从不完全叶节、第 1 片完全叶节长出根系,统称为节根或不定根。不定根较粗壮,有通气组织。 因此,3 叶期前秧畦或田面应保持通气。 2、水稻三叶期的特点 胚乳中养分已耗尽,称“离乳期” 。 植株根内形成通气组织,田面可以保持水层。 抗寒能力下降。 稻苗三叶期对低温和病虫的抵抗力最弱,生产上青枯、死苗都发生在三叶期,育秧时要注意渡过这一危险期。 (三)发芽和秧苗生长的条件 1、水分:出苗前保持最大持水量 40%-50%; 三叶期前保持最大持水量的 70%即可; 三叶期后不得少于最大持水量的 80%,有的已开始保水层。 (三)发芽和秧苗生长的条件 2、温度:发芽的最低温度—粳稻 10℃、籼稻 12℃。 出苗及幼苗生长所要求的最低温度—粳稻 12℃、籼稻 14℃-15℃以上。 日均气温 20℃左右对培育壮秧最有利。 关于秧苗的耐寒力:芽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随秧龄增长,耐寒力迅速下降。品种间差异大。 3、氧气: 秧田水中含氧量很低,不足 0.3%。 幼苗期被水淹后,易形成有芽无根苗,苗也不壮,抗性弱; 三叶期后,根部通气组织形成,对缺O2 的环境 适应性增强。 4、土壤营养: 氮素对秧苗生长的影响最大,应适时早施(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 ; 磷、钾肥能提高发根力、促进缓苗,特别在低温下效果更好,所以低温季节育秧更应施用 P、K 肥。 ▲叶、根、蘖、茎的生长 总叶片数:早稻 10-13 片,中稻 14-15 片,晚稻≥16 片,最多有 19 片叶的品种。 不同栽培条件下,主茎叶数有增有减。 叶片: (一)水稻叶片的发生律规 出叶间隔:相邻两叶伸出的间隔天数称为“出叶间隔” 。 水稻一生中随生育中心的变化,出叶间隔随之改变: 三叶期前为 3 天左右; 分蘖期 5 天左右; 拔节以后为 7-9 天。 水稻叶片的出生有两个转折点,称为“出叶转换点” 。第一转换点在三叶期,标志幼苗已至离乳期;第二转换点在拔节期,标志稻株进入或即将进 入生殖生长阶段。 出叶速度受温度肥水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二)叶的长宽 正常栽培条件下,叶片长度,自第 1 片完全叶起,随叶位上升而增长,多数中熟品种的倒 4 叶最长,早熟品种倒 3 叶最长,以后 又依次缩短,一般茎生叶长于蘖生叶; 叶片宽度,自第 1 片完全叶开始,向上逐叶增宽,到剑叶达到最宽。 (三)叶片的功能 1、光合面积:用叶面积系数表示光合面积的大小。北方千斤以上高产田的叶面积系数发展动态为:分蘖期 2.5-3.5,幼穗分化至孕穗 4-6,孕穗 6-7,抽穗至成熟 4-5。 小麦: 冬前 起身 拔节 挑旗 灌浆 1± 1-1.5 3-4 5-6 4 (三)叶片的功能 2、光合强度:光合强度与品种和环境条件有关:单叶光饱和点 4-5 万 lx, 光补偿点 600-1000lx;群体光饱和点可达 5-6 万 lx。 3、光合时间:光合时间取决于叶片寿命,叶片寿命与叶位和环境条件有关。 (四)叶色与叶态 水稻叶色是叶诊断中常用的指标,分“黄黑”(包括一系列色阶)变化。 “黑”—含氮量高,以氮代谢为主(又称扩大型代谢),光合产物用于新生器官生长,贮存少。 “黄”—以碳代谢为主(又称积累型代谢),叶含氮量少,光合产物贮存较多,新生器官生长慢。 生产中的正常“黄”指由浓绿转淡中的浅黄,而不是衰亡中的深黄。 中国农民早就应用的诊断技术
颖花实际是小穗,从植物学上看小穗有 3 朵小花,其中 2 朵退化,各留下外颖,小穗基部的两个小突起是退化的颖片,留下的花是可孕的,有外 颖、内颖,6 个雄蕊,1 个雌蕊,2 个浆片,这就是将来成为稻谷(种子)的颖花。 (二)稻穗的分化 1.穗的分化 在幼穗形成期中包括下列两个时期: 枝梗分化期 枝梗分化完时,幼穗被苞毛覆盖,幼穗长 0.5~1.0mm。 小穗分化期 包括小穗原基分化、雌雄蕊形成两个时期。 分化顺序:全穗:小穗分化由穗顶向基部发展;枝梗:顶端小穗最先分化,然后由基部向上分化,而以顶端第 2 小穗发育最迟,成为弱势花。小 穗数多少决定于枝梗特别是 2 次枝梗的多少, 到减数分裂期小穗数不再增加, 并可能因败育而减少。 在栽培上前期要积极促花, 后期要注意保花。 2.从外部形态鉴定幼穗分化时期的方法 ①—④根据各个器官原基的出现为标准,又叫幼穗形成期;⑤—⑧以花粉粒发育为标准,称孕穗期。 (三)影响穗分化的因素 1、温度 最适温度 30—32℃。 在减数分裂期对低温最为敏感: 15~17℃以下,花粉发育开始受到影响 13~15℃以下影响严重 幼穗发育的上限临界温度为 40~42℃。 2、水分 一般土壤含水量要达到最大持水量的 90%以上。 减数分裂期不能缺水,否则颖花将大量退化。但如土壤长期淹水,通气不良,根系活力受阻,甚至出现黑根、烂根,也会引起颖花大量退化。 3、光照 充足 颖花分化期光照不足,颖花数减少; 减数分裂前和花粉充实期光照不足,颖花退化,不孕花增多。2 次枝梗的退化率比 1 次枝 梗的退化率高。 4、土壤营养 氮素的影响最大 幼穗分化始期施用氮肥,虽能增加枝梗和颖花数,但易使中部叶片及基部节间伸长,影响植株结构而致倒伏; 颖花分化期间施用氮肥,可防止枝梗、颖花退化,增花保粒,不改变株型,增产效果好; 钾肥能增进光合作用,故在施肥中适当施用钾肥,有较好的效果。 颖花数是由分化颖花数和退化颖花数之差所决定的。前者以二次枝梗为中心,为颖花数增加期;后者以减数分裂期为中心,是颖花退化期。 (四)每穗颖花数的决定与颖花退化 1、颖花数的决定时间: 2、颖花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原因:①增花过头;②减数分裂期无机养分不足;③阴雨、封行过早、光照弱; ④减数分裂期干旱。 措施:①改促花肥为保花肥;②合理密植;③孕穗前后一定保水层。 开花结实 1、抽穗与开花的过程: (一)开花与受精 ①单穗抽出期:需 3-5 天。 ②大田抽穗期: 大田中开始有稻穗出现时—见穗期; 有 10%的稻株见穗—始穗期; 50%—抽穗期; 80%—齐穗期。从始穗到齐穗约需 1 周。 ③开花时间:上午 9-10 时开花、11-12 时最盛,下午 2-3 时停止。 ④开花顺序: 先主茎后分蘖; 在一个穗上,先上部枝梗后下部枝梗; 同一枝梗上,顶端颖花先开,然后由基部向上顺序开放,顶端第二朵花开 花最迟。 ①温度: 最适温度 30℃左右; 低于 23℃裂药受影响; 低于 20℃花粉发芽和花粉管伸长迟缓。 开花期日均温不能低于 20℃。 2、影响开花受精的环境条件 ②湿度:湿度过大或过分干燥都影响开花受精。 ③风与光:风速过大影响受精;花期前遮光可使花期提前。 空壳——即谷壳完整而其中没有米粒。 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①开花受精时低温 日均温≤20℃。选用适宜的品种,掌握适宜的播期。 ②干旱 开花期一定要保水层;开花期禁止打药,非打不可者,要在 9 点以前或 16 点以后进行。 3、空壳的形成与防治措施 (二)灌浆结实 1、过程 2、影响灌浆结实的因素 ①灌浆物质的来源: 25%由抽穗前叶、鞘和茎中的贮藏物质运转而来,75%是出穗后绿色部分的光合产物。 因此,抽穗前培育壮秆、抽穗后保护顶三叶的光合性能,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②温度:日均温度 21-22℃,昼夜温差大,最适于粳稻灌浆结实;平均气温在 15℃以下,米粒基本停止灌浆。 ③光照:光照强度大,有利于米粒灌浆结实。 3、秕粒的形成与防治措施 秕粒:已受精的子房,在膨大过程中中途停止发育,米粒充实度不到 2/3 的,均算作秕粒。 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①灌浆期温度<15℃ 选适宜品种,早播,早栽。 ②干旱或长期保水层 乳熟期不能缺水;进入蜡熟期,干湿交替、以干为主,养根保叶。 ③脱肥 抽穗前后施少量 N 肥或叶面喷肥。 ④倒伏或病虫害。 (三)结实率的决定和提高 1、结实率的决定时间: 减数分裂期、抽穗期和灌浆盛期对结实率的影响最大。 结实率(%)=[(颖花数-不实粒)/ 颖花数]³100%。不实粒包括:空壳 未受精粒(空壳)——抽穗开花期形成不实粒 a.植株化学成分:CH2O 在叶、鞘、茎中积累多,则结实好抽穗前影响
秧苗特点:耐低温能力强,对缺氧反应敏感。 管理目标:出齐苗、立好苗,防止烂种、烂芽。 管理措施:只在沟中灌水,畦面无水层,只保持畦面湿润。盐碱地出苗后要勤换水,防止返盐。 2、扎根期(从一叶一心到三叶期) 秧苗特点:秧苗长出不定根,仍需氧气,耐低温能力已开始降低。 管理目标:扎好根,保住苗,防止烂秧、死苗。 管理措施:一般不保水层;一叶一心期到二叶一心期施用离乳肥;一叶一心期到二叶一心期每亩施用 15%的多效唑 100—120 克,提高秧苗素质。 3、成秧期(三叶期到拔秧) 秧苗特点:秧苗体内形成通气组织,耐低温能力大大降低,光合增强,需水增多。 管理目标:控下促上,防止秧根深扎、不利拔秧。 管理措施:畦上经常保持 3cm 左右的浅水,以利长身;若有缺肥现象,可酌施提苗肥;拔秧前 4-5 天,施一次“送嫁肥” 。 水稻整地应该达到以下的质量标准: (1) 耕层深厚 (2) 土壤松软 土块细碎,耕作层上有糊泥,下有团块,利于有机质矿化,并解决耕作层氧气不足的矛盾。 (3) 田面平整 耕耙深浅一致 (各点高差一般不超过 1.5cm) 。 ▲水稻插秧 (一)整地 好的大田 1、早插的作用 可延长本田的营养生长期,提高产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早插技术 ①春稻关键在于适期:粳稻日均气温 15℃以上为安全插秧期。 ②麦茬稻力争早栽:一般要求 6 月底栽完秧,不栽 7 月秧,否则产量显著下降。 (二)适期早插 原则: 栽插的苗数最多不宜超过适宜的穗数; 栽插的苗数最少要保证在拔节前 15 天左右全田总茎蘖数等于适宜穗数; 分蘖力差的品种、肥力低的地块或晚插的地块,应适当加大苗数。 (二)合理密植 一般在适期插秧的条件下,中产田栽插的苗数相当于适宜穗数的 60-80%;高产田 40-50% 。 (三)提高插秧质量 1、坚持浅插 适宜深度 3.0cm,只要秧不倒,越浅越好。 插秧过深,分蘖发生晚,发根力差,导致僵苗不发。 砂土、砂壤土,水耙后混水插秧;粘土地,沉浆 1-2 天后插秧。 2、匀插 要求行、列端正,在田间分布均匀。不插“拳头秧” ,以免秧眼过大,造成飘秧。 1、生育特点 返青,分蘖的发生与生长,生根增叶,是决定穗数的重要时期。 (一)返青、分蘖期管理 (插秧—幼穗分化,中稻约 25-30 天) ▲大田管理 2、主攻方向 积极促进前期分蘖,使之到拔节前 15 天左右,总茎蘖数和预期穗数相近; 适当控制后期分蘖。 适宜长相:返青后叶色尽快变深,到分蘖盛期达到最深,即出现“一黑” (叶色深绿、叶尖稍软象水仙花,株型应呈喇叭状) ; 分蘖盛期以后,叶色正常退绿,拔节时叶色最浅,即出现“一黄” (拔节黄) 。 3、管理措施 ①早施促蘖肥:施用的时间应在分蘖始期,最迟应在拔节前 20 天施下。 ②寸水活棵,浅水攻蘖:插秧后灌上 3-5cm 的水,以减少叶面蒸发。返青后,灌水 3cm 左右,浅水勤灌,以提高土温,促进分蘖;但此期决不可 断水受旱。 ③及时除草:采用化学除草。 在栽秧后 3-5 天,亩用 25%的除草醚 0.5-0.75kg 拌细土或砂撒施,使用后保持 3-5cm 水层 3-5 天,以后尽量不进田作业。也可用 50%的杀草丹 乳油 250ml/亩、丁草胺乳油 100-150ml/亩或 2.4-D 等。 ④够苗搁田,适时控蘖。 搁田的作用: a.控制无效分蘖。 b.调整株型,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c.促根系发展,提高根系活力。 d.增加土壤通气,排除有毒物质。 时间:分蘖末—幼穗分化初期。 原则:够苗晒田(不到分蘖末期,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 1.2-1.3 倍时,应晒田) ;到时不等(已到分蘖末期,但茎蘖数不足,也应晒田) 。 (二)长穗期管理 (拔节—抽穗,中稻 30-35 天) 1、生育特点:叶面积迅速扩大,节间伸长,穗分化,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又是基本上决定每穗粒数的时期。 2、主攻方向:培育壮杆大穗,防止颖花退化。 适宜长相: 幼穗分化后,叶色由黄变绿,到孕穗时又呈现深绿色,即出现“二黑” ; 抽穗前,水稻将到开花结实期,养分向籽粒集中,叶片含氮量下降,叶色由黑变黄,到齐穗时最黄,即出现“二黄” 。 3、管理措施(麦茬稻) ①巧施穗肥: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水平和水稻长相确定施肥期和施肥量。
菜等。 2.根据对光照的要求分类 ①长日照作物:每天日照长度超过某小时才开花结果的作物,如小麦、大麦、黑麦、豌豆等一些秋播作物(南移开花推迟或不开花) 。 ②短日照作物 每天日照长度短于某小时才能开花结果的作物,如大豆、棉花、玉米、高粱、甘薯(春播) 。 ③中性作物 对光照长短不敏感,如蕃茄、四季豆、黄瓜及水稻、棉花、烟草、花生的某些品种。 ④喜光作物 大多数作物喜光、光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⑤耐阴作物(不是绝对的) 叶菜类、萝卜、辣椒、菜豆等作物,光照较弱时仍能生长良好。 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分类 ①耐旱怕涝作物,谷子、甘薯、花生等; ②耐旱耐涝作物,高粱、田菁; ③避旱涝型,生育期较短的作物; ④中间水分型,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如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 ⑤喜湿润型,如旱稻、烟草、叶菜类 ⑥喜水耐涝型 如水稻、苜蓿、黄麻、田菁等。 (三)按栽培特性分类 春播(早春、晚春) 、夏播、秋播作物,夏收、秋收作物。 C3、C4 作物。 1.作物的三种产量 光合产量:系指作物在其生育中,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由碳水化合物或结合矿质营养衍生的各种有机物质的总量及所含总能量, 包括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的呼吸消耗量和其他损耗量在内。 生物产量:指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 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可以是生殖体(籽粒、荚果、果实) ,也可以是营养体(根、茎、叶) ; 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经济系数 =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2.三种产量的计算方法 光合产量=光合面积³光合时间³光合强度 生物产量=光合产量十矿质元素一消耗量和损耗量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³经济系数 =(光合产量+矿质元素一消耗量或损耗量)³经济系数 =(光合面积³光合强度³光合时间十矿质元素一消耗量或损耗量)³经济系数。 3.三种产量的相互关系 1)光合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关系 生物产量以光合产量为基础,光合产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物产量。 2)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 经济产量以生物产量为基础,生物产量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经济产量。 小麦 500 公斤的籽粒产量,必须有 1000 公斤的生物产量为基础,但 1000 公斤的生物产量不一定有 500 公斤的籽粒产量。生物产量高是高产的基 础,经济系数高是高产的必要条件。 决定经济系数的因素: ①与所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以营养器官为产品的作物较高,如薯类 0.75~0.85,以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作为产品的作物较低,如禾谷类、豆类等, 小麦 0.3~0.4,水稻 0.5,大豆只有 0.3。 ②与收获产品的化学成分有关:以碳水化合物为产品的较高,以含脂肪、蛋白质为产品的较低。 ③同一作物和同一品种,经济系数还决定于栽培条件和栽培水平。 (二)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1. 作物的产量用若干因素乘积的形式表达,其中的各因素就是产量构成因素。 如小麦产量=亩穗数³穗粒数³千粒重/1000,棉花=亩株数³株铃数³铃重³衣分,花生=亩株数³单株果数³果重 2. 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 (1)各因素乘积就是产量 (2)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补偿 (3)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个或某几个可能成为限制因素 (4)在一定条件下,各因素有理想的或最佳的组合 (5)各因素都有主要的决定时期 (三)产量的形成过程 作物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五、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 (一)作物的生长模式和生长分析 1.作物生长模式 : 作物的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干物质积累)和繁殖(个体的增加)过程均按逻辑斯蒂曲线的生长模式进行。一般说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大体上可 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或、直线增长期和减缓停滞期。 2.作物的生长分析 (1)相对生长率 植物的生长是呈指数函数式生长的,亦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株体越大,而且生产效能越高,则所形成的干物质也越多—生长 的复利法则 。 单位一般是以克/克²日或克/克²周表示。 (2)净同化率:指单位叶面积的干物质增长速度。 (3)叶面积比率) 叶面积对植株干物重之比(L/W)称为叶面积比率,即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4)比叶面积.比叶面积为叶面积与叶重之比,用以表示叶的厚度。 (5)作物生长率 作物生长率又叫做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量。 由于 LAI 随生长进程不断变化,所以对作物有直接意义的是整个生育期间的平均值或积分值。 (二)作物产量的源库关系 从 Blackman(1919)提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后,Mason 等(1928)提出了“源库”学说。原意是指制造光合产物和接纳光合产物的组织和器官。 后来这一概念被 Evans 所发展,用以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作物产量的形成。 1、源、库、流的概念
(一)一年一熟制(二)一年二熟制(三)一年三熟制 二、播 种 适时播种 温度 8-10℃,墒情,栽培制度 播种方式 窝播 条播 育苗移栽 三、种植密度 一般高秆大穗的平展型玉米,每公顷密度 52500~60000 株(3500-4000/亩) ,紧凑型玉米 67500~75000 株(4500-5000/亩) 。 种植方式: ①等行距单株留苗,一般行距 50~65cm,株距 20~30cm; ②等行距双株留苗,一般行距 60~75cm,株距 35~60cm,每穴留双苗,苗距 6~10cm,相邻 2 行以错穴呈三角形为宜; ③宽窄行,宽行距 85~100cm,窄行距 30~48cm,株距视密度而定,一般 25~36cm,窄行以三角形错穴种植,宽行可以套种其他作物,这种方式 种植密度较大,既保证了单位面积总株数,又便于田间操作,适用于肥力较高的土壤种植。 四、施 肥 (一)需肥规律 玉米对氮素的需要量最多,吸收磷较氮和钾少。一般每生产 100kg 籽粒,需氮 2.2~4.2kg、磷 0.5~1.5kg,钾 1.5~4kg,三要素的比例约为 3∶ 1∶2。 (二)施肥技术 1.基肥 基肥占总肥量的 50%左右,过磷酸钙或其他磷肥应与有机肥堆沤后施用。一般每公顷施硫酸铵或硝酸铵 75~105kg 为宜。 春、夏、秋玉米有所不同:夏、秋玉米由于生长前期处于高温条件下,肥料分解快,若基肥施用过多,苗期容易徒长,养分还容易流失,所以应 适当少施基肥。 微量元素肥料用于拌种或浸种,用硫酸锌拌种时,每 1kg 种子用 2~4g,浸种多采用 0.2%的浓度。 2.追肥 ①苗肥 一般在幼苗 4~5 叶期施用; ②秆肥 又称拔节肥,一般在拔节期,即基部节间开始伸长时追施,约占总追肥量的 10%~30%; ③穗肥 是指雄穗发育至四分体、雌穗发育至小花分化期追施肥料。此时为玉米大喇叭口期,距出穗前 10d 左右,是决定雌穗大小和粒数多少的 关键时期。穗肥一般应重施,施肥量约占总追肥量的 60%~80%左右,并以速效肥为宜; ④粒肥 从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前,玉米对水分很敏感,是需水的临界期; 抽雄开花和灌浆时期,玉米需水高峰期,缺水易造成“卡脖子旱” ,影响灌浆结 实。该时期要求土壤水分保持田间持水量的 70-80%。 若此期间干旱缺水,会使雄、雌穗不能正常发育,或抽雄受阻,吐丝延迟,造成授粉不良。 五、合理灌溉 六、玉米的田间管理 (一)苗期管理 苗期生长的特点:苗期是以根系建成为中心,茎、叶等营养器官分化、生长为主的时期,三叶前依靠种子内养分生活,三叶后则以根吸收水分、 养分和叶的光合作用供给养分独立生活; 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通过促控措施促进根系发育,控制地上部徒长,培育壮苗,达到苗全、苗齐、苗。